第43章 流水的庐江太守,铁打的小吏

    焦仲卿并不知道那个被他称之为狂徒的孙策有多勇猛。

    在梦境里,恩公陆康被杀的时候,他才二十岁,只是个管内务的小吏,没有机会上阵与孙策决一死战。而且,当时的他既没有胆量,也没有武力能直撄其锋。

    所以,焦仲卿就理所当然的认为,今时今日文武双全的自己,已经可以与那个人称“江东小霸王”的狂徒孙策正面掰一掰手腕了。

    此时已是中平五年,他命中的贵人陆康,已在中平三年奉诏来到庐江,担任太守一职。

    由于梦境中所演示的内容主要是以他成年后与刘兰芝的感情线为主,涉及其他信息的时候,对话和场景全都模糊不清,不可听也不可见,就连最终如何“自挂在东南枝上”,都仅仅只有一个结果,而没有详细过程。

    所以,焦仲卿并不清楚自己是何时何地与陆康相遇的,只隐约知道,大概在十八岁那年遇到陆康,得到后者的赏识,提拔。同时也对“自挂东南枝”这件事产生了强烈怀疑。

    不过,此时距离“自挂东南枝”还有十一年时间,可以晚一些再推敲实情。

    当前最重要的事,是与陆康相识。

    于是十四岁的焦仲卿一边在家乡刻苦练武,结交朋友,提高自己的人脉,一边默默等待着与陆康的“初次”相遇。

    陆康是年62岁,是吴郡大族陆氏子弟,为人正直,忠于朝廷;德高望重,颇有长者之风,且善于治理地方;每到一地,皆政绩显著。

    他担任庐江太守后,很快便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此前庐江郡出现盗贼黄穰等人,连结江夏等地的势力,反上作乱,杀害官吏,聚众十余万,攻陷庐江四个县,割据为患。

    陆康就任后,以雷霆之势击破了黄穰等人,其他残余贼寇也纷纷归降。天子刘宏为表彰陆康的功绩,加封为忠义将军,令其永镇庐江。

    时间匆匆流逝,转眼五年过去,已是初平四年(193年)。

    帝王更迭,年号变换。

    这一年,焦仲卿19岁,陆康68岁。

    正如梦境中的预演那般,在一个阳光媚明的午后,无业小青年焦仲卿在自家村口遇到了庐江太守陆康,获得了对方赏识,被拔为近差,成为其心腹。

    不过有一点与梦境中不同。在梦境中,他只当了个府中小吏;

    而在现实中,因为文采斐然,武力过人,他直接被陆康提拔为百户长,后又提拔为千户长,位居郡都尉之下,麾下统领一千士卒,负责维持庐江郡的治安。

    这几年间,天下纷乱不止,发生了许多大事。

    首先是灵帝刘宏驾崩,少帝刘辫登基,

    紧接着董卓入京,废少帝立新君刘协,关东诸侯群起响应,起兵讨伐董卓。

    轰轰烈烈的诸侯讨董持续了一年多,最终以都城西迁,董卓败退,众诸侯星流云散而结束。

    之后没过多久,董卓身死,关中大乱,朝廷威信尽失,各地诸侯纷纷拥兵自重,抢夺地盘。

    而庐江郡却在太守陆康的治理下,一派安宁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成为乱世中少有的安宁港湾之一。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能坚持多久。

    今年年中的时候,盘踞在南阳的袁术放弃了南阳,来到庐江郡隔壁的九江郡,屯重兵在九江郡郡治寿春,虎视豫徐杨三洲。

    袁术一到九江,就摆出一幅天老大,地老二,他老三的架势,对淮南周边各洲郡虎视眈眈。

    此时,恰逢徐州牧陶谦病危,徐州各大势力暗流涌动,袁术也在寿春站稳了脚跟,开始将注意力盯在了徐州。

    袁术在出兵徐州之前,以“军中缺粮”为借口,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

    比举名为索粮,实为逼迫陆康“站队”。

    陆康认为袁术名为汉臣,实为逆贼,当即赶走袁术的使者,不与之来往,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

    袁术闻讯大怒,派遣孙策率三万大军,将庐江城池层层包围。

    此时庐江城中仅有四千士卒。

    陆康被迫固守城池,那些闲散在家的士兵听到孙策引兵包围庐江的消息,纷纷从老家奔至皖城(庐江郡治所),在深夜中沿绳攀爬而上,合力守卫城池。

    这让城中士卒一下子增加到五千余人。

    已被提拔为郡都尉的焦仲卿统领着两千士卒,驻守皖城北门,直面孙策。

    期间,他多次请求出城与孙策决一死战,都被陆康以“孙策骁勇,不可力敌;今当固守,待敌自退”为由而否决。

    于是双方人马就这么一天天的耗着。

    孙策万万没想到,这场战争打得如此艰难,大军围城日久,庐江城仍旧岿然不动。

    更恐怖的是,孙策此番攻打皖城,整整耗费了近两年时间,皖城才终于因士卒伤亡殆尽而被攻陷。

    庐江城破时,陆康再次制止了焦仲卿与孙策拼命的举动,让他留着有用之身,回到家乡好好生活,不必为自己做无谓的牺牲。同时,陆康将陆氏一族一名11岁的男孩挑出来,偷偷送出城外,安置到了老家吴郡。

    这个男孩叫陆逊。

    城破之后,陆康随之病逝,城中陆氏族人残灭近半,差点被孙策灭族。

    焦仲卿埋葬了陆康之后,推说“老母在堂,幼妹在下,不便远离,只愿做一个庐江小吏”,拒绝了孙策的招揽。

    此时已是兴平二年(195年)。

    攻破庐江后,孙策驻军皖城,满心憧憬着袁术能兑现诺言,封他为庐江太守。

    但袁术并没有兑现此前的承诺,转头把庐江太守的位子交给了自己的亲信部将刘勋,将孙策晾在了一边。

    孙策以血腥手段攻破庐江的举动,也让他的舅舅吴景、堂兄孙贲也受到了牵连。

    扬州刺史刘繇为防止自己也遭遇和陆康一样的悲惨结局,率先加紧了防范,连夜将这吴景和孙贲赶出了曲阿。

    令樊能、于糜屯横江;张英屯当利口。

    孙贲原为丹阳都尉、吴景原为丹阳太守,二人被逐出屈阿后,无奈只得屯驻历阳。

    刘繇刚刚布防完毕,袁术就派遣惠衢为扬州刺史,携领吴景、孙贲两人引兵进攻张英、樊能等人。

    吴景、孙贲打了好几个月,毫无进展。

    孙策趁机再次向袁术提议:借兵过江,荡平江东,等击败了江东群雄,我们就渡过长江向南发展。

    袁术一听大喜,江东此时有曲阿刘繇、会稽王朗、吴郡严白虎等众多强敌,就算孙氏一族到了江东也掀不起什么大浪,而打发走孙氏一族后,自己在江北也能过得更安心。

    袁术调拨一千多士兵,十来匹马,交给了孙策,心想着就靠这点兵马,孙策怎么也不可能轻松摆平江东群雄。

    孙策率千余人抵达历阳,和舅舅等人合兵一处,部众很快达到了五千多人。

    随后,孙策整军进攻,攻破了横江、当利两渡口,冲入了江东腹地,开始了新的扩疆大业。

    此次东渡长江,让孙氏家族自此开始腾飞。

    也让孙策死亡倒计时陡然加快。

    长江以北势力错综庞杂,长江以南地区却不一样,这里多为地方大族所自行整合的军事力量。

    这些军队的战斗力一般,为孙策开创江东霸业提供了坚定的基础。

    就在孙策以蛮霸手段荡平江东时,焦仲卿则在刘勋麾下继续担任小吏,同时默默等候着为那个陆康报仇契机的到来。

    刘勋是青州琅邪人,与曹操有旧。为袁术亲信。

    当然,刘勋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抢了孙策到手的庐江太守,令孙策一直耿耿于怀。

    很快又过了三年。

    时间来到了建安三年(198年)。

    这几年同样发生了许多大事。

    首先是焦仲卿成亲了。今年年中,焦仲卿遵循了母亲的意思,娶了柳家村17岁的刘兰芝为妻。

    这件从八岁起就梦寐以求的大喜事,终于在他二十四岁这年,如愿以偿。

    婚后,二人非常恩爱,比梦境中更恩爱十倍,焦仲卿虽然依旧决定为陆康守节,却是没有再愚蠢到连如花美眷在怀,连碰都不碰一下。

    守节归守节,人伦归人伦,两者不搭噶。

    故主的仇要报,娇俏可人的妻子也要睡,这不冲突。

    由于焦仲卿的本事比梦境中更大,地位和收入更高,家里的仆从也更多,再加上刘兰芝很快就有了身孕,所以一开始,老母并未如梦境中那般,横竖看刘兰芝不顺眼。

    一家人倒也勉强算是和睦。

    娶亲之后,焦仲卿心里也逐渐安定下来,一边暗中联络江东那些被孙策诛杀者的余众,一边若无其事做着庐江小吏。

    时间很快又过去了一年。

    到了建安四年。

    这是焦仲卿期待已久的时间,许多事情都会在这一年集中爆发出来。

    这一年,袁术败亡。其从弟袁胤、女婿黄猗率其部曲奉术柩及妻子投奔刘勋于皖城。刘勋又俘虏了想要投奔孙策的张勋、杨弘等人。此时刘勋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兵力,受到孙策的忌惮,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并“伪与勋好盟”。

    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各人都来祝贺,唯刘晔则不感喜悦,认为上缭城不易攻下,若出兵,孙策必会乘虚袭其后,到时候”是将进屈于敌,退无所归“,反对出兵。

    但刘勋不听,坚持出兵。而孙策果然从后乘虚袭击刘勋,二度攻破庐江,尽获袁术余众,实力急剧膨胀。

    刘勋失败后,北上投奔曹操,被任征虏将军,又拜为河内太守、平虏将军、封华乡侯。

    当然,刘勋被封什么官不重要。

    一个失败者不值得关注。

    重要的是,孙策攻破庐江后,任李术为太守。

    李术正是焦仲卿要等的人之一。

    此时的焦仲卿依旧是庐江小吏。

    这些年,无论庐江太守如何变换,他小吏的位子始终稳若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