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怒激侯爷北回师

    第二十章怒激侯爷北回师

    黄昏时分,李云翰、杜少凌到了月泉药铺,见过了楼月,得知王诘仍没回来,不由得惆怅万分。二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说些安慰楼月的话儿。

    屋外细雨纷飞,冷风刺骨;几个人围坐在火炉边聊了许久,虽说身子早已困倦,但是谁也不肯离去。

    这个夜晚是那么的漫长,难熬……

    楼泉小睡了一阵,闻听窗外风雨更大了,于是披上件厚衣出了屋子。见李、杜二人仍未走,又不好意思下逐客令,于是借口查看店门是否关好了。

    借着烛光,从门缝的间隙他看到了门口似乎有什么东西。他打开门一看,发现是两袋米,于是乐呵呵的抱回了店里。

    “爹,又白捡了两袋米。”楼月道。

    “嗯,老天爷送的,”楼泉喜滋滋的,“这半年真是怪了,每隔上十天半月,就有几袋米呀盐呀什么的落在了门前,可从不见有人来找。”

    李云翰走上前,说京城有钱人多,丢一两袋米当然不在乎了。

    “那可不是,”楼泉顿了下,“还有,这丢东西的像是一家子,米和盐呢都是一模一样的袋子。”

    李云翰瞅了眼米袋,淡然一笑:“楼伯,看来这一家人是跟您结上缘了。”

    说完,李、杜二人告辞而去。

    次日,闲来无事,杜少凌又背上包裹,去京城的一些达官显贵府第散发名贴,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接见。

    杜少凌一路走走停停,一连走访了好几户高官富贵人家,可仍一无所获。

    他有些沮丧,沿着溪水散步,行至太清观前,但见观前的空地上黑压压围满了人,他心生好奇挤上前去一打听,方知是拔都在设擂比武,欲迎娶荣义郡主。

    那拔都虎目虬髯,身高九尺开外,连着胜了好几场,光着膀子对着台下观众一阵狂言,自吹打遍京城无敌手,气焰十分嚣张。

    杜少凌伫立静观了一阵,耳听得身边众人议论纷纷,不免有些丧气,轻叹了声走开了。

    他心事沉沉到了月泉药铺,李云翰才帮楼月晾晒完药材,正坐在院内喝茶、歇息。

    一说起王诘,楼月黯然神伤,道:“春夜漫漫寒气袭人,也不知他在狱中如何熬过的?”

    “王诘吉人天相,又有佛法护身,不会有事的。”李云翰说着装模作样掐算了一番,“不出两日,他准会平安归来。”

    “真是那样就好了,”楼月眉头舒展,给他续了些茶水,“来,再喝一杯。”

    杜少凌在门边听了几句,干咳了声,绷着脸走到了近前,道:“二位好情致,不知又闲聊些什么?”

    “想王诘了。”李云翰见他回来了,微微一笑,“怎么你不高兴……”

    “当然不高兴了。”杜少凌说着放下了包裹,说有一位叫拔都的力士在太清观前设擂比武;那小子力大无比,连打了三五场,竟没一个是对手。

    李云翰问,拔都是何许人也?

    少凌道:“此人乃褚漠寒义子,号称幽云第一力士;这小子仗着武功高强,口出狂言,笑我中原无人……”

    李云翰听了不以为然,道:“自古幽燕多侠勇,出了个拔都又有何稀奇!”

    杜少凌将李云翰拉到了一边,压低了声音,道:“听说要是三日之内没人胜他,皇上不仅要将李婳郡主赐之成婚,还要封他做大唐第一力士!”

    “当真?”李云翰心头一震。

    “我说的当然不会错了。”

    李云翰思忖了下,道:“可惜王诘不在;他若有知,必会前去挑战。”

    “算了呗,人家早有心上人了。”杜少凌瞅了眼楼月。

    李云翰听后淡然一笑,说他倒想会会拔都……

    这日,炫帝在龙池湖畔设下宴席,与太子、荆王、褚漠寒和阿思诺、林弗、杨嗣郎等人一边宴饮,一边欣赏着歌舞。

    炫帝瞅了眼群臣,问戈长风为何没来?

    林弗说他旧伤复发,正在家养病呢。

    炫帝听后不禁有些失落,叹息道:“唉,他老了,已不比当年之勇了。”

    杨嗣郎奏道:“陛下,戈长风戎马一生劳苦功高,今河西已定,为表陛下恩泽,臣以为不妨免去其一切军务,让他安心休养。”

    炫帝当下应允了,命户部为戈长风新建一座郡王府,让他颐养天年。

    “戈长风一走,河西诸事又该由何人接管?”炫帝忽然发问。

    林弗说,荆王智勇过人,可让他遥领此职。

    炫帝瞅了眼荆王,问他可愿兼管河西军务?

    荆王心头暗喜,欣然答应了。

    炫帝起身道:“各位爱卿皆当朝重臣、朕之股肱,朕平素也难得与你们齐聚一堂、宴饮畅谈。今日召尔等前来,还望各位能摈弃前嫌和好与共,为我大唐再续辉煌。”

    林弗、杨嗣郎等人齐声道:“陛下圣明,臣等愿誓死效命。”

    炫帝心情舒畅,扫视了下众人,命人给褚漠寒赐酒。

    一个小黄门急忙上前,给褚漠寒斟满了一杯御酒。

    褚漠寒弯腰接过了,可是手握酒杯不饮,连声叹气。

    炫帝有些不解,问他为何叹息?

    褚漠寒黑着脸道:“臣深受陛下厚恩,年过半百却不能为陛下荡平突厥、契丹,俘获敌寇也越来越少了,常恨自己不争气有愧于您哪。”

    “原来是此事。”炫帝呵呵一笑,抚慰道,“褚爱卿不必忧虑,这些年你镇守边关保境安民,已是尽力了。”

    林弗道:“陛下,突厥、契丹乃草原游牧,平时逐水而居,战时啸聚以骑兵为主,来去自如、疾若闪电;而我方则据城而守多用步兵、机动不足,故而难以荡平敌寇。”

    “没错,步兵虽勇,可是双腿哪能跑得过骑兵?”褚漠寒拍了下胸脯,“陛下,若是再有一支铁骑,臣敢保证不出三月定会荡平突厥。”

    杨嗣郎听了很是不满,说他已领授三镇兵马,麾下有十余万之众,怎么还不知足?

    褚漠寒说,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以步兵对骑兵,怎能制胜?

    “没错,欲平突厥,少不得一支精骑哪,”炫帝思量了片刻,对着褚漠寒道,“褚爱卿,你想再建一支铁骑?”

    褚漠寒讷讷道:“这……”

    “陛下,大唐休养生息多年,早已不缺战马;不过要重建一支铁骑、形成战力,不仅兵、马皆需长期训练,且会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林弗提醒道。

    “唉,看来朕有生之年,是难以剿灭突厥了。”炫帝脸起愁色。

    林弗高声道:“陛下勿忧,目下不正好有一支现成的铁骑可用吗?”

    “哦?”炫帝听了一愣。

    “同罗铁骑。”林弗肃然道,“自黑石城大捷后,我军打通了河西走廊,西域诸邦往来中原畅通无阻,同罗铁骑已然完成了使命;臣以为不如将其迁回原地——受降城,会同褚将军共御突厥。”

    炫帝听后将视线转向了阿思诺,问他可否愿意?

    “陛下不可!”阿思诺语气坚定,“同罗铁骑与吐蕃鏖战数月伤亡惨重,三军亟待休整,不可轻动!”

    炫帝皱眉道:“你真不想回迁?”

    “是的,还请陛下另寻应敌之策。”阿思诺应道。

    韦溯说,河西走廊屏障京畿,自汉以来乃中原与西域各国之丝绸、茶叶贸易要道,不可不驻以重兵。

    太子跟着说,河西地势险要如大唐前伸之臂膀,其物产丰饶,约占全国三成以上。他认为河西初定,吐蕃未必真心诚服,尚需同罗铁骑驻守以示威慑。

    汪拱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既然北境有难,同罗铁骑就该挥师北上,全力御敌!

    炫帝听了一时有些犹豫。

    林弗道:“想不到靖远侯为了保存实力,连陛下的话也不听了。”

    阿思诺登时有些恼火,问他何出此言?

    林弗面无表情,道:“想必将军是惧怕突厥吧。”

    “不会吧,”褚漠寒对着阿思诺哈哈一笑,“靖远侯久经沙场、屡胜强敌,怎会畏敌如虎呢!”

    阿思诺急了,哼了声,道:“俺征战二十余年,什么恶仗、硬仗没见过?去就去,谁怕了!”

    “将军,用兵之事甚大,你可要三思哪。”太子见状,忙在一边提醒他。

    阿思诺听了太子所言,一时不知如何答好。

    “陛下,”汪拱颔首道,“靖远侯言辞慷慨,此去必成!”

    炫帝微微点头,问阿思诺,你可愿为朕再立新功?

    “陛下,臣愿效命疆场。”阿思诺高声答道。

    “好,有将军这番豪言壮语,朕甚是宽慰。”炫帝说完,命人给他赏赐了一杯御酒。

    阿思诺接酒后一饮而尽。

    “靖远侯此举,实在令人钦佩!”林弗缓了下,对着炫帝,“不过臣以为,以往对敌,边关诸将计出不一、各自为战,致使突厥有隙可乘、屡屡脱逃;为防此情再度发生,臣以为还需选派一员主帅统一指挥。”

    “嗯,朕也有此虑,”炫帝双眉一蹙,“这些年我军各自为战形同散沙,确是收效甚微哪。”

    炫帝扫视了下群臣,道:“众位爱卿,不知何人可为领兵主帅?”

    殿内一时鸦雀无声。

    褚漠寒起身,哈哈笑道:“当然是俺了。”

    阿思诺一见急了,禀奏炫帝,说他愿做主帅!

    “别争了,二位爱卿;”炫帝笑道,“你们一争,朕倒是没了主意。”

    林弗认为两位老将皆为忠勇之士,难分伯仲;不过,若论对突厥、契丹之战功、经验,他以为还是褚漠寒更为合适。

    炫帝见林弗所言有理,于是接受了他的建议,命褚漠寒为主帅,阿思诺为副帅,两人平时驻守各自防区;到了战时,由褚漠寒统一指挥共同御敌。同时命阿思诺率军七日之内赶往受降城。

    阿思诺无奈答应了。

    汪拱说,主帅、副帅已定,为便于两位老将沟通联络、协调指挥,还需选派一名监军才是。

    “嗯,是有这个必要,”炫帝扫视了下众人,问,何人可为监军?

    众朝臣听了一时沉默不语。

    林弗说他愿保举一人——大理寺少卿季温。此人忠心,长于辞令,且早年曾在军旅服役过,深谙用兵之道,此任非他莫属!

    炫帝笑了下,道:“不错,季温确是干练之才,半年来他接连破获韦直、萧郁两件大案,颇有建树,就让他做监军吧。”

    褚漠寒对着炫帝眨巴了几下眼,说他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既然阿思诺已归我指挥,为便于用兵,那北邻的九原郡也该交与臣下。”

    “九原郡……”

    “是的,陛下。”

    “九原郡乃朔方节度使褚言忠的地盘,”炫帝皱紧了眉,“褚爱卿,你这手也未免伸得太长了。”

    褚漠寒身子一颤,道:“陛下——”

    林弗说,褚漠寒也是为大局考虑。当下褚言忠正好在京休养,不妨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好,就这么定了。”炫帝点了下头,“二位爱卿,此番平定突厥、契丹,就全赖你们了。”

    待阿思诺、褚漠寒领命拜谢一毕,杨嗣郎走上前两步,说他还有一件喜事禀奏。

    炫帝愣了下,问,何喜之有?

    杨嗣郎说他一早接报,惠王府内仙琼开花了,其花娇艳奇香无比;此乃天降祥瑞,劝炫帝前去赏花。

    “仙琼开花了;”炫帝听后心头大喜,“太好了,朕明日即带懿妃前往赏花。”

    韦溯道:“陛下不可。”

    炫帝问有何不可?

    韦溯道:“自陛下即位以来,励精图治,开创一代繁华盛世,此丰功伟业亘古未有也。此番琼花开放,兆示我大唐国力蒸蒸日上,一岁更比一岁强。不过,陛下可别忘了,明日要举办万邦朝贺大典,您还要在麟德殿接见各国使臣呢。”

    “你不说朕还差点给忘了,”炫帝耷拉着脸,“唉,上次仙琼开花,朕去泰山封禅给误了;这一次再不去,实在也太可惜了。”

    “陛下勿忧。”杨嗣郎道,“据臣所知,此琼每十年开一次花,花期虽短,却也有三日。陛下明日可行朝贺大典,后日再率各国使节一同前往。如此一来既可彰显陛下礼遇非凡、又可宣示我大唐国威。”

    “好,那就定于后日吧,”炫帝紧盯着杨嗣郎,“不过,花要是谢了,朕可饶不了你!”

    “是,陛下。”杨嗣郎哆嗦了下。

    林弗提议,为防不测可派南衙禁军前去惠王府守护仙琼。

    炫帝“嗯”了声,正欲宣布散朝,忽听太子在一边唉声叹气,于是扭过了头,问他为何不高兴?

    太子细声道:“父皇,琼花开放,兆示我大唐繁盛永固;不过,盛世还需居安思危哪。”

    “恒儿,你这是何意?”炫帝听后登时变了脸色。

    太子说他前几日出城踏青,路过城东灾民区,那儿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灾民,个个衣不遮暖、食不果腹,亟需引起朝廷重视。

    炫帝听后不免有些扫兴,黑着脸一言不发。

    汪拱对着太子道:“殿下可真是多心,区区几个灾民也要烦扰陛下!”

    韦溯说,据他所知这些灾民多是从冀州一带逃荒而来的。

    杨嗣郎得意的看了一眼褚漠寒,道:“冀州可是将军的辖地哪。”

    “褚爱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炫帝面带怒气。

    褚漠寒打了个寒战,赶忙解释;说百姓以农为生靠天吃饭,而北地旱涝无常,每年都会有一些地方受灾,他因忙于军务而一时疏漏了此事。

    太子说,当下灾民越聚越多,加之疾疫流行,要是再不妥善处置,恐生祸乱。

    炫帝瞪了一眼陈业硕,道:“陈爱卿,去岁秋末户部不是已开始赈济了,为何仍不见成效?”

    “陛下恕罪,”陈业硕哆嗦了下,强打着精神,“只因救济政策过于宽厚,旧人不仅不走,反而引来了其他各地的流民加入。仅凭户部这些人手,真是疲于应对哪。”

    “哼,你身为户部尚书,为何不及时禀报于朕?”

    “陛下放心,从明日起,臣定会加大安抚力度。”陈业硕道。

    “陛下,臣有一言,”林弗干咳了两声,“调粮救灾、施药、助葬,乃赈灾第一要义;臣以为当由户部、工部协同处置为好。工部负责搭建临时房舍,安置灾民;户部负责调运、发放赈粮;赈粮呢,以京城义仓为主,以附近各州县常平仓、太仓为辅。”

    太子说,赈济灾民事关系朝廷颜面,为安抚好灾民,防止有人假公济私,奏请派一得力之人督办此事。

    炫帝听后顿觉欣慰,问太子该委派何人?

    太子说,大理正第五祺秉公无私、为官清廉,可担此任。

    炫帝听后随即应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