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九章 宗室和教育

    朱靖垣在考虑政治机构改革的过程中,也理所当然的要考量皇族未来的地位。</br>皇族这个事实存在的统治者家族,本身已经过于庞大了,和皇帝一样没办法直接隐身。</br>那就只能尽可能的普通化,尽可能的变成普通百姓。</br>朱靖垣也而开始拟定家族体系的改革方案,准备以后找机会跟父亲商量之后开始执行。</br>直接做法是名义上的全面分家,尽可能缩小直接展露出来的规模。</br>所有已经没有任何爵位身份的偏远宗室,以后全都不再按照皇明祖训字辈命名。</br>宗人府也不再干涉他们给孩子取名的事情。</br>孩子注册户籍的时候,要首先去普通户籍管理部门,和普通百姓一样办手续,领取唯一的身份编号。</br>在这样的基础上,自己再将得到身份编号报到宗人府去登记。</br>以后可以到宗室的学校去上学。</br>除此之外,平时作为普通人正常吃生活,不享有任何形式的额外特权。</br>但是真的遇到困难和不公待遇的时候,可以直接向本支系下属的机构求助,相当于有一个额外的申诉途径。</br>实际的福利待遇基本不变,只是名字里面没有标志性的字眼,不再由宗人府专门登记注册户籍。</br>这些边沿宗室的福利,其实就是皇室提供的免费教育,皇室财团是完全能够负担得起的。</br>大明郡王及以下有爵位的宗室,在洪武朝定下的二十代的辈分字用完后,下一代的宗室全部作为一个新的始祖分户。</br>这些宗室需要决定自己的支系新辈分字,确定之后送交宗人府存档,在原有辈分字用完之后启用。</br>所有的大明亲王家族,包括皇帝家庭以外的成祖系亲王,都由宗人府统一续编不同的辈分字。</br>同样在洪武朝二十字用完之后启用,亲王世系之间辈分字不可重复。</br>皇帝当然是特殊的,所以后代采用单独的一套辈分字,与其他成祖系宗室不再使用相同辈分字。</br>朱靖垣现在已经有了孙子,是先字辈,重孙就是成祖系辈分字第二十位的猷字辈了,重孙以后就要单独重编辈分字了。</br>看上去大明皇帝暂时不需要马上续编辈分字。</br>但是大明皇帝在家族中的辈分比较高,因为好几代皇帝都是父亲三十岁的孩子。</br>而皇帝和亲王们的长子,通常是父亲二十岁之前就生下来了。</br>所以有很多辈分比皇帝低的宗室支系,洪武朝定下的辈分字早就已经用完了。</br>给不同系的宗室续编辈分字,已经成了现在宗人府的日常任务。</br>大部分亲王支系后续的辈分字实际上已经编好了。</br>但是,现在大明宗室数量太多了,同一系相同辈分字下的兄弟宗室的人数,有些已经有超过汉字总数的了。</br>再按照五型属性选字,根本已经不够用的了。</br>仁武朝以前,经常为了宗室取名造新字,现在也不允许造新字了。</br>只能允许事实上的重名情况出现了。</br>只是宗室人太多,而且很少有机会现场见到,也基本不会影响他们生活。</br>而且重名的宗室也都是同辈兄弟,不会在辈分上搞错。</br>已经将就了很长时间了。</br>但是这件事情这样下去早晚是个问题。</br>重名的肯定越来越多。</br>所以让数量最多的无爵位宗室自主命名,将有爵位的宗室也分成更多的支系自定辈分。</br>已经是非常有必要的选择了。</br>朱靖垣这个想法如果要执行,就是要给所有成祖系亲王重编,还要给部分已经定名的宗室改名。</br>朱靖垣是皇帝但不是族长,这种事情本来是太上皇直接管理的。</br>所以朱靖垣跟老爹商量。</br>朱靖垣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让牛鉴直接发给顺天府的父亲,大明的太上皇朱简炎。</br>朱靖垣很快就收到了回应,老爹觉得宗室确实该改革了,可以按照这个方向去拆分宗室管理体系。</br>在这样的基础上,老爹还问了另外一个问题。</br>宗室实际上是全程义务教育的,那么是否应该在民间也实施普遍的义务教育?</br>朱靖垣看了之后也再次陷入了思考。</br>教育事业确实需要关注,需要提前做好规划。</br>朱靖垣不喜欢义务教育,最起码不喜欢后世欧美的义务教育。</br>绝大部分人自己其实也都明白,不同的人的智商绝对是有实质性的差距的。</br>将所有的孩子放到一起,全部强制他们学一样的知识,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br>对于没有基本天赋的人而言是折磨,送到高中和大学也是混天撩日,还会影响他人的学习。</br>对于有天赋的而言,也会因为教学进度必须迁就他人,而不得不放慢学习的速度。</br>朱靖垣前世自己经历的义务教育,以及自己了解的欧美的义务教育,都已经不是原教旨的义务教育了。</br>最早期的义务教育是普鲁士人搞的,是为了获得拥有基本读写能力的士兵。</br>提高普鲁士国家在泰西大陆上的竞争能力。</br>“普鲁士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忍耐、勤勉、守纪和为国效忠的品行。”</br>欧美各国在工业化之后开始搞义务教育,是为了获得拥有更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br>因为更进一步的工业化需要更更高水平的劳动力。</br>但是,工厂想要更高水平的劳动力的话,为什么不自己去培养呢?</br>工厂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首先觉得这种成本太高了。</br>美国人废除奴隶制的本质原因之中,就有培养蓄养奴隶当工人比用自由工人成本高的因素。</br>更重要的原因,是从零开始培养一个中学水平的工人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工厂扩建的速度和市场发展变化的速度。</br>与此同时,在用工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时候,工厂可以提出“你没有技能我就不要”的条件。</br>工厂决定让工人自己花费时间和成本培养自己,然后才能来竞争工作资格。</br>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工人自己培养自己效率太低了。</br>工厂想要一个高中生负责记账,但是全体工人连初中都不上。</br>那工厂别说找高中生了,初中都没有的。</br>只能从小学生中选一个。</br>所以又通过国家机构作为媒介,接过了总体上培养工人的活儿。</br>当然,义务教育总体上提升了全体国民的知识水平,进而高了整个国家的生产力。</br>最终能够反过来提升普通工人们自己的生活水平。</br>所以义务教育是好事情。</br>但是后世欧美各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却陆续偏向各种意料之外的方向。</br>这是他们的社会组织基础决定的。</br>启蒙时代之后,泰西形成的普世价值观的核心,就是所有人生来平等,或者说众生平等。</br>由此可以引申出,所有人都有相同的资格,参与任何可能的事务。</br>泰西诸国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国家机构,就有义务对全体国民提供相同服务,开放相同的社会权限。</br>在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像是普鲁士和英格兰或者美利坚既然要搞义务教育,那同样也要做到人人平等。</br>所以美利坚民间会有任何人不准给孩子分级,不准说我这个孩子脑子太笨了,所以没有资格上高中和大学的反对声音。</br>再加上美利坚越来越白左化的社会舆论的裹挟,还有美利坚教育相关行业的利益相关人员的不断推动。</br>美利坚等欧美国家,不断的延长本国义务教育的时间,同时还在不断迁就水平最低的那部分学生,不断降低总体的教育水平。</br>美利坚民间甚至搞出了数学考试题目困难,就是歧视不擅长数学的人的诡异说法。</br>导致美利坚的公立义务教育最终变成了所谓的“快乐教育”。</br>美利坚朝廷花了正常教育的钱,最终培养出的学生们,却大部分都达不到他们的要求。</br>朱靖垣自己前世参与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将培养和选拔合二为一的。</br>通过不同阶段的考试,将更加聪明的人筛选出来,送到需要有足够知识和脑力基础的行业和岗位上。</br>把相对一般水平的人,在几个不同的考试阶段刷下来,去从事不需要太多知识的工作。</br>本质上是让有不同天赋能力的人,各自去干自己能够适应的工作。</br>这种设计当然是好的,只是古典时代留下的传统,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都希望通过读数出人头地。</br>读书不好的孩子们,没有大众化的相对体面的出路。</br>最终导致体系内部竞争极其激烈。</br>现在的大明朝的情况与前世任何国家都不同,当然也不能直接参考任何国家的方案。</br>大明现在有能力逐步实现十年以上的免费义务教育。</br>但是不需要搞。</br>所有人都是不识字,那是所有人要一起竞争。</br>所有人都是高材生,那同样是所有人都要一起竞争。</br>让所有人都变成高材生,然后都获得轻松体面的工作,理论上当然是最好的事情,但是根本就不现实,不符合客观规律。</br>换个角度看,如果很大一部分人,不需要努力学习高深的知识,就已经能过的舒坦安逸,那为什么一定要去学呢?</br>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习复杂的知识,也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有掌握复杂的知识。</br>应该有普通人不需要拼命就能过的相对舒服的方式。</br>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明现在掌控的资源和人口的比例,显然是有能力实现这一点的。</br>但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也要给本身能力和有抱负的人,创造相对公平宽阔的上升途径。</br>让他们进朝堂成为栋梁,而不是闲置在民间,甚至成为不安定因素。</br>朱靖垣要基于这样的目的设计大明的教育体系。</br>首先,直接不提义务教育这个词。</br>朝廷建设普遍的公立学校,在全天下逐步提供免费的初级教育,或者说是通识和道德教育。</br>教学活动本身完全免费,同时还提供免费午餐。</br>大明的绝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应该都不会拒绝这种如同免费看孩子的服务。</br>小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识字,能够听说读写就行了,不需要学习太过复杂的知识。</br>更重要的是了解基本的社会常识,接受朝廷规划的普遍的道德体系。</br>小学毕业之后长大了能当最普通的工人和士兵。</br>免费的小学也要日常考核,可以将有天赋的孩子筛选出来。</br>让孩子自己和他们的家长知道孩子行不行,有没有继续上中学和大学的意义。</br>中学需要通过考试才能上,同时正常中学以上教育全部收费。</br>但是对给成绩优秀的学生发奖学金。</br>奖学金足够他们缴纳学费,剩下的还足够当他们的生活费。</br>数量覆盖至少两成的中学生</br>相当于对成绩优秀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和补贴。</br>让有天赋的孩子能够继续上中学,同时不给所在家庭增加任何负担。</br>同时有钱也愿意上学的家庭要自己出钱。</br>朝廷只承担少部分学生的教育成本,降低教育系统的财政压力。</br>中学教授更加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能够方便的转入专门的工匠学校,毕业只能去当技术工匠。</br>现在大明朝的小学和中学的学制都是五年,中学也不会分初中和高中,中学毕业之后直接考大学。</br>与此同时,大明的大学生毕业后就有生员身份,也就是秀才,相当于后世的学士学位。</br>所以大明的考大学的考试其实相当于秀才资格考试。</br>不过现在采用与考试方式,已经是类似后世高考的形式了。</br>到了大学以后,会和中学一样普遍的发放奖学金,仍然覆盖两成的学生。</br>成绩在前二十的学生,都有机会免费上完大学。</br>专门的工匠学校出身的小工匠,也能够通过考核和晋升而提高待遇,可以享受与官员相同的福利。</br>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工匠在整个社会上的身份地位。</br>朱靖垣这个建议的方向,在大明目前的教育系统的基础上,需要做的最大调整就是要发钱。</br>教育方式和内容是不需要变得,都是世祖皇帝当初规划好的方向。</br>知识在工业时代之前,朝廷没有足够钱的钱。</br>没有办法实现普遍的免费小学教育,要没有办法通过奖学金给优秀学子护航。</br>不过发钱本身也不是个小事,发不好就是纯粹的浪费钱。</br>尽可能的公平的方案就是考试。</br>规格和标准尽可能高的考试。</br>参考高考的模式,让每个府的所有公立学校,每年定期组织统一考试。</br>不考虑直接考试成绩之外的因素。</br>不因为家庭出身或者有什么特长而加分或者扣分。</br>也尽可能避免受考官主管意志影响较大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面试和自诉。</br>基本上就是自己前世的那种考试方案。</br>朱靖垣知道这种制度都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是显然也只能本着尽可能公平去规划。</br>脑子中上但是格外努力的学生,和脑子特别灵活但是不够努力的孩子对比,也许前者能够取得更高的成绩。</br>各种考核成绩和奖学金就是对前者特别努力的奖励。</br>与此同时,考试成绩好的学校的老师们,也能得到更多的奖励和晋升机会,鼓励他们努力把好学生筛选出来。</br>朱靖垣自己提出了一条条的想法,让林则徐整理出来交给学部。</br>让学部继续做详细方案出来。</br>(本章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