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底牌(四)
......
双方沉默好一阵子后,滕德明极为不厚道地笑了,他完全显露出来的三颗大金牙,在顶灯的照耀下反射出犹如马桶表面一般的光泽!
滕德明缓缓坐到沙发上、翘起二郎腿、麻利点燃一支“软中华”,然后竟然冲着一旁站立的张茂林方向吐出一个浑圆的烟圈。
滕德明用不无挑衅的姿势与口气说:
“你——以为我会背着谭行长,大老远过来跟你讲这些吗?!我说一句可能让你不太喜欢听的话:你们这些长期在纪检监察条线上工作的人,很容易罹患思想上的动脉硬化!凡事都喜欢用模式化、格式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也许你一直以为在我们兴商银行内部,所有的操作行为都应该有严谨的依据出处,其实完全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强调的是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面对当今社会发展态势,你自己必须懂得这样的道理:作为‘一把手’,你这种惯有的判断性思维方式是要不得的!其实,任何一项专业检查都涉及到抽样的问题,都不可能是搞那种事无巨细般地全口径普查,即便是全国规模的人口普查也同样存在选择样本抽样问题。只要我们抽样的样本标准符合要求,那么由此得到的结论就应该是准确的。”
“哦,那么,我们市分行应该如何把握样本的具体选择呢?”
张茂林反问。
“这个嘛,依我看你可以责成小殷去牵头具体操作。这几年,省行组织的几次信贷抽检项目他不是都参加了吗?而且每次都是检查组的牵头人,贡献度不小。我记得去年的‘票据贴现’和‘大中型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两个项目都是由他起草的方案。在信贷业务上,我觉得他还算个行家里手。事实上,现在他不也正在带队检查吗?”
“嗯,既然滕行长有新的指示,我们照办就是。只是将来一旦发生——”
张茂林迟疑地说。
滕德明接过话茬:
“呵呵,你甭说了,我知道你是担心将来有可能被谭行长责怪。这一点你不用考虑,没有把握的事我是不会让你动手的。况且我们大家都是为了工作着想,不存在其他的主观倾向问题。不过,我想格外提醒你的就是,还是找机会经常接触一下谭行长,要全方位了解他的性格和工作、生活习惯。作为一名地市级别机构的掌门人,我不认可你和谭行长的关系仅仅维持在一般的工作层面上。如果让我不幸猜中那真是悲哀至极!并且这不单是你张茂林个人仕途的遗憾,更是你们淞阳市兴商银行集体的悲哀。如果你和上面的交往只是停留于清汤寡水般的层面上,那便绝对不会给你们这个团队带来任何益处。因为你个人出于一种极端狭隘的思维方式,导致浪费并且荒芜了淞阳市兴商银行这个本来是可以生机勃勃的大平台。毫无疑问,你们淞阳分行也就不要指望省行在未来的重要决策事项上得到一点‘偏食’!比如说费用配置、信贷投放规模、任务指标下达、员工晋升机会、办公车辆更换等等,总之一句话:好事就别想了!
虽然我可以随时给你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或者帮你出一些点子,但是这些毕竟都是外部表象上的东西,对你以及你的团队的成长进步而言都不会产生本质上的帮助。因为,我毕竟不是谭行长肚子里的蛔虫啊!哈哈……”
张茂林并没有与滕德明形成情绪上的“共振”,而是一脸严肃地说:
“谢谢你的提醒!我会尽最大努力去适应与实施的。我承认,在现有的二级分行行长中,只有我和谭行长的直接接触较少,应该说这确实是个缺憾。但是,我这个人天生这种秉性,除了工作上的需要,我几乎找不到其它的理由去刻意接触、攀附领导。唉!你说,我这人是不是过于迂腐了?”
滕德明立刻回敬道:
“呵呵,我见过谦虚的,但唯独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谦虚的!看来你真是十足的大智若愚,难怪谭行长曾经评价你是隐首匿尾、绵里藏针!”
“哦,不不,你一定是误会——”
张茂林急于解释,滕德明的这句阴阳参半的含糊话,让他很不舒服。
“呵呵,老兄,开个玩笑嘛!何必当真。”
滕德明没有让张茂林继续解释,便马上继续说下去:
“如果真如你自己所表白的那样,甭说做行长、做纪检书记,恐怕你连做科级干部的机会都没有!事实上,现在的你已经是一人之下、千人之上了。别忘了,全省将近三万名员工中,正处级干部不过六十几位,无论怎么讲你自己也算是高高在上的佼佼者了。难道你不以为这个岗位值得格外珍惜吗?!
作民要有作民的本分,为官要有为官的标准。当然,我所强调的标准是指你的内心要时刻保持那种应有的表现状态。我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就是说你在工作中的接人待物态度拿捏和尺度把握,必须时刻根据你所面临的对象不同而作出恰当的调整!记住,这种调整一定要迅速、到位、妥当。同样是你张茂林个体,但在不同场合你所展现的特质是不同的。在下属面前可以是什么做派、在上级面前应该是什么状态,全靠你自己适时定夺。也许你十分钟前还在一脸怒气地训斥员工,而十分钟后,就有可能满面愧疚地向上级检讨。想想看,这应该是个怎样的心态变化过程?千万别忽视在这些细节上应有的心机。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最终决定了很多大事的结局。
有时候,在这方面费点精力和心思,往往让你有意外的收获。只有在这方面的体会多了、深了、成熟了,你才有可能在哪一个突来的瞬间灵光乍现、顿开茅塞!这种灵魂深处的彻悟不亚于修练气功的人在打通任督二脉时的畅快。
其实,人在思维上的成熟往往首先表现在他观察人、观察事物、观察社会的角度发生变化。特别是表现在分析人、对付人、沟通人等诸多方面,都会有新的智慧提升。
双方沉默好一阵子后,滕德明极为不厚道地笑了,他完全显露出来的三颗大金牙,在顶灯的照耀下反射出犹如马桶表面一般的光泽!
滕德明缓缓坐到沙发上、翘起二郎腿、麻利点燃一支“软中华”,然后竟然冲着一旁站立的张茂林方向吐出一个浑圆的烟圈。
滕德明用不无挑衅的姿势与口气说:
“你——以为我会背着谭行长,大老远过来跟你讲这些吗?!我说一句可能让你不太喜欢听的话:你们这些长期在纪检监察条线上工作的人,很容易罹患思想上的动脉硬化!凡事都喜欢用模式化、格式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也许你一直以为在我们兴商银行内部,所有的操作行为都应该有严谨的依据出处,其实完全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强调的是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面对当今社会发展态势,你自己必须懂得这样的道理:作为‘一把手’,你这种惯有的判断性思维方式是要不得的!其实,任何一项专业检查都涉及到抽样的问题,都不可能是搞那种事无巨细般地全口径普查,即便是全国规模的人口普查也同样存在选择样本抽样问题。只要我们抽样的样本标准符合要求,那么由此得到的结论就应该是准确的。”
“哦,那么,我们市分行应该如何把握样本的具体选择呢?”
张茂林反问。
“这个嘛,依我看你可以责成小殷去牵头具体操作。这几年,省行组织的几次信贷抽检项目他不是都参加了吗?而且每次都是检查组的牵头人,贡献度不小。我记得去年的‘票据贴现’和‘大中型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两个项目都是由他起草的方案。在信贷业务上,我觉得他还算个行家里手。事实上,现在他不也正在带队检查吗?”
“嗯,既然滕行长有新的指示,我们照办就是。只是将来一旦发生——”
张茂林迟疑地说。
滕德明接过话茬:
“呵呵,你甭说了,我知道你是担心将来有可能被谭行长责怪。这一点你不用考虑,没有把握的事我是不会让你动手的。况且我们大家都是为了工作着想,不存在其他的主观倾向问题。不过,我想格外提醒你的就是,还是找机会经常接触一下谭行长,要全方位了解他的性格和工作、生活习惯。作为一名地市级别机构的掌门人,我不认可你和谭行长的关系仅仅维持在一般的工作层面上。如果让我不幸猜中那真是悲哀至极!并且这不单是你张茂林个人仕途的遗憾,更是你们淞阳市兴商银行集体的悲哀。如果你和上面的交往只是停留于清汤寡水般的层面上,那便绝对不会给你们这个团队带来任何益处。因为你个人出于一种极端狭隘的思维方式,导致浪费并且荒芜了淞阳市兴商银行这个本来是可以生机勃勃的大平台。毫无疑问,你们淞阳分行也就不要指望省行在未来的重要决策事项上得到一点‘偏食’!比如说费用配置、信贷投放规模、任务指标下达、员工晋升机会、办公车辆更换等等,总之一句话:好事就别想了!
虽然我可以随时给你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或者帮你出一些点子,但是这些毕竟都是外部表象上的东西,对你以及你的团队的成长进步而言都不会产生本质上的帮助。因为,我毕竟不是谭行长肚子里的蛔虫啊!哈哈……”
张茂林并没有与滕德明形成情绪上的“共振”,而是一脸严肃地说:
“谢谢你的提醒!我会尽最大努力去适应与实施的。我承认,在现有的二级分行行长中,只有我和谭行长的直接接触较少,应该说这确实是个缺憾。但是,我这个人天生这种秉性,除了工作上的需要,我几乎找不到其它的理由去刻意接触、攀附领导。唉!你说,我这人是不是过于迂腐了?”
滕德明立刻回敬道:
“呵呵,我见过谦虚的,但唯独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谦虚的!看来你真是十足的大智若愚,难怪谭行长曾经评价你是隐首匿尾、绵里藏针!”
“哦,不不,你一定是误会——”
张茂林急于解释,滕德明的这句阴阳参半的含糊话,让他很不舒服。
“呵呵,老兄,开个玩笑嘛!何必当真。”
滕德明没有让张茂林继续解释,便马上继续说下去:
“如果真如你自己所表白的那样,甭说做行长、做纪检书记,恐怕你连做科级干部的机会都没有!事实上,现在的你已经是一人之下、千人之上了。别忘了,全省将近三万名员工中,正处级干部不过六十几位,无论怎么讲你自己也算是高高在上的佼佼者了。难道你不以为这个岗位值得格外珍惜吗?!
作民要有作民的本分,为官要有为官的标准。当然,我所强调的标准是指你的内心要时刻保持那种应有的表现状态。我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就是说你在工作中的接人待物态度拿捏和尺度把握,必须时刻根据你所面临的对象不同而作出恰当的调整!记住,这种调整一定要迅速、到位、妥当。同样是你张茂林个体,但在不同场合你所展现的特质是不同的。在下属面前可以是什么做派、在上级面前应该是什么状态,全靠你自己适时定夺。也许你十分钟前还在一脸怒气地训斥员工,而十分钟后,就有可能满面愧疚地向上级检讨。想想看,这应该是个怎样的心态变化过程?千万别忽视在这些细节上应有的心机。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最终决定了很多大事的结局。
有时候,在这方面费点精力和心思,往往让你有意外的收获。只有在这方面的体会多了、深了、成熟了,你才有可能在哪一个突来的瞬间灵光乍现、顿开茅塞!这种灵魂深处的彻悟不亚于修练气功的人在打通任督二脉时的畅快。
其实,人在思维上的成熟往往首先表现在他观察人、观察事物、观察社会的角度发生变化。特别是表现在分析人、对付人、沟通人等诸多方面,都会有新的智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