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诺奖不能失去你,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1902年5月25日,清晨。

    伦敦。

    在厚重的晨雾中,邮轮巨大的船身逐渐出现在码头工人的视野中。

    “船到了!”

    工头大喊“都动起来!”

    一瞬间,人声鼎沸,港口变得热闹非凡。

    伴随着“哗啦哗啦”的、拨开海水的声音,邮轮靠岸,

    同时,舷梯被放了下来。

    立即有英国的海关人员靠近,命令旅客们排队下船,不得跑跳。

    另一边,陆时走的单独的舷梯。

    他拎着行李下来,那股独属于伦敦的工业化的臭味便钻进了鼻孔,吸个满心满肺。

    这时,有人迎了上来,

    “爵士!陆爵士!”

    侧目望去,发现是剑桥的教授蒙塔古·詹姆斯。

    陆时不由得诧异,

    “詹姆斯教授,你怎么来了?”

    詹姆斯上前,

    “萧先生与我说你今日回伦敦。本来,我该在伦敦政经等你的,但实在是等不及。”

    昨天,陆时给萧伯纳拍电报,

    邮轮要在加来港例行检修,今早才回伦敦。

    陆时好奇,

    “有要紧事?”

    詹姆斯微微迟疑,回答“对伱来说可能不要紧。但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界,却很要紧。”

    一顶高帽直接扣在了陆时头上。

    他低声道“爵士,诺奖需要你!”

    陆时???

    怎么感觉这句话好像在一年前听到过?

    不能说一模一样,

    只能说毫无区别。

    陆时说“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咱们先走,去布莱雅……去宫殿街。”

    两人上了马车。

    詹姆斯刚坐下喘口气便直入正题

    “爵士,上次的诺贝尔文学奖弄了一些不愉快,我等至今历历在目。所以,今年瑞典文学院在评审之前,便先咨询各高校,看哪些作品适合加入长名单。”

    长名单就是初选名单。

    陆时点头,

    “嗯,这也是一种进步吧。”

    詹姆斯又道“但这样终究是‘人治’。他们现在的想法是,能不能搞出普适性机制,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说着,他用希冀的目光看向陆时,

    眼睛忽闪忽闪,

    bingbing~

    似乎都快冒小星星了。

    陆时不动声色地往旁边挪了挪,说道“他们想让我当评委?”

    詹姆斯哂笑一声,

    “没。瑞典文学院的人还没发疯。”

    陆时哈哈大笑。

    往小了说,诺奖的评委每年能支配一笔巨额财富;

    往大了说,他们可以控制文学走向,掌控圈子里的话语权。

    而陆时去年差点儿把文学奖搅黄,

    让他当评委,那不成了自找不痛快吗?

    陆时说“那是什么意思?”

    詹姆斯压低声音,

    “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卡尔·大卫·阿夫·威尔森拍来电报,提到了你起草的《初稿》,话里话外,是希望你能帮忙出一个类似的章程,规范评审标准,并落实到纸面。”

    陆时轻笑,

    这帮瑞典人也学聪明了。

    他们是想借自己的名望来为诺贝尔文学奖背书,

    毕竟,去年正是自己挑头,强按着他们的头把奖项颁给了托翁。

    当然,结果是好的,

    托翁能服众。

    陆时沉吟,

    “他们要是让我当评委,我说不定会答应。”

    詹姆斯一愣,随即被逗得大笑,

    别看陆爵士年轻,但放眼整个欧洲文坛,影响力能跟他比的还真没几个。

    因为其影响力不光靠作品,

    他同时还是学者,

    更重要地,他还是全世界最具实力的媒体大亨。

    陆时低声道“詹姆斯教授,不是我不想帮瑞典文学院。你也是作家,肯定明白文学艺术的主观性非常强,至少,相比科学类奖项而言如此。更何况……”

    说到这,他顿住了。

    詹姆斯好奇道“更何况什么?”

    陆时尴尬地摸摸鼻子,

    “更何况,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并没有那么权威。”

    “噗!”

    詹姆斯笑喷。

    陆时的言外之意,不就是说瑞典文学院的那些院士水平不够吗?

    这话如果传扬出去,肯定有人要吐血三升。

    他摆摆手,

    “别,咱不讨论人家的水平。”

    陆时点了点头,

    “我也这么觉得。如果你不追问,我是不会说的。”

    詹姆斯吐槽“你倒会甩锅。”

    他又好奇地询问道“那你觉得,如何才能评判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

    陆时沉吟,

    作为穿越者,他能说一些拾人牙慧的东西,

    “我想,时间才是文学最好的评委。有太多的作家,在世时红红火火,要畅销有畅销、要口碑有口碑,可死后便逐渐被人遗忘,作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额……”

    陆时顿住了,

    因为,詹姆斯不知何时拿出了笔记本,正在“沙沙沙”地记录。

    他抬起头,

    “你不用管我,继续说。”

    陆时遇到这种事多了,早已习惯,

    他继续说道“有很多作家则相反,在世时名声不显,离开后被逐渐捧上神坛。”

    前者的代表便是赛珍珠,

    她写的《大地》相当受西方世界欢迎,得获诺贝尔文学奖不说,还改编成了舞台剧和电影,

    但随着时代发展,推崇者日渐减少。

    而后者的代表可就多了,卡夫卡便是最好的例子。

    陆时说道“中国有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评价的主观性非常强,除了少数公认的、如托翁那样的大作家以外,很多时候,评选难免存在争议,爆冷非常正常。”

    詹姆斯“嗯”了一声,

    “你说的对。文学奖的评选只能代表某一年评委们认为的最高成就,并不能代表后面的几十年。”

    他似是有些郁闷,拉开车窗帘,

    车轮压过路面,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传进车厢内,在清晨的静谧中显得颇有趣味。

    不多时,马车路过陆氏博物馆,

    陆时说道“这就要到了。詹姆斯教授,要进来坐坐吗?”

    詹姆斯犹豫了片刻才说“那叨扰了。”

    事情没办成,他本不想打扰,

    但难得和陆时这样的大家借着诺奖的由头交流,能多聊聊也是好的。

    等着马车停下,两人下车。

    奇怪的是,陆宅的大门竟然半开着,

    门口站着两名卫兵。

    陆时有点儿懵,跟他们打过招呼后推门而入。

    没想到,玛格丽塔正在大厅内,对着墙上的一幅画作发呆。

    那是一幅她的肖像画,

    画中的她柔美动人,长发柔顺地披在肩上。

    面容精致,五官清晰分明,宛如雕刻出来一般,

    尤其那双眼睛,深邃而明亮,闪烁着无比迷人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无与伦比的自信和魅力。

    陆时忍不住偷笑,

    没想到,20世纪初就有p了。

    不是说玛格丽塔不漂亮,而是画中的她过于完美。

    陆时刚准备叫住玛格丽塔,

    结果,公主殿下先自言自语了起来,说道“挂在这儿的效果一般……嗯……还是应该拿到书房去,老师用书房用得多,时时刻刻看到我,心情一定会无比明亮。”

    詹姆斯???

    整个人都是懵的。

    刚才那是公主殿下能说出来的话?

    陆时赶紧清清嗓子,

    “咳咳……”

    玛格丽塔没回头,但明显是听见了。

    从后面看去,能发现她的耳朵以极小的幅度抖动了一下,随后便用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红,直至红得发亮。

    她动作缓慢地回过头,

    “老师。你从日本回来了?”

    陆时“嗯”了一声,随后说道“这位是剑桥的詹姆斯教授,我们有事要谈。”

    玛格丽塔点头,

    “好的。去书房吧。”

    说完,自然而然地在前面引路,朝二楼走去。

    詹姆斯更懵,

    公主殿下的行为怎么跟宅邸的女主人一样?

    这个世界太疯狂了。

    他握紧了拳头,用指甲扣扣掌心,发现还挺疼的,确定不是在做梦。

    陆时对詹姆斯使个眼色,

    随后,两人一齐上楼,进入书房。

    房间的布置典雅,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氛围。

    墙面上挂着一幅精美的油画,描绘了一片秋日的森林,少女时期的玛格丽塔在林中穿梭,画面色彩丰富而柔和。

    这幅画是书房的点睛之笔。

    玛格丽塔给两人倒茶,随后倒退出门。

    詹姆斯捧着茶杯,

    心想,

    公主泡的茶,到底是该喝还是不该喝?

    这比《哈姆雷特》里生存和毁灭的命题都难回答。

    房间陷入安静,

    “……”

    “……”

    “……”

    气氛诡异。

    过了几秒钟,

    “那个……”x2

    两人异口同声。

    之后,

    “你先说。”x2

    再次异口同声。

    陆时和詹姆斯大眼瞪小眼。

    没办法,陆时只能继续刚才的话题,扯道“刚才我们讲到……额……时间。詹姆斯教授,你或许不知道,随着时间发展,文学价值被人重新挖掘或遗忘的例子在中国也有很多。”

    詹姆斯哪懂中国,

    但刚才公主殿下给他造成的冲击太大,脑子还是懵的,遂顺着陆时的话题聊下去,

    “爵士,请讲。”

    陆时“……”

    没想到对方还真让自己讲。

    他脑筋急转,说道“在中国有位叫陶渊明的作家。在他的时代,只作为隐士闻名,直到唐朝时才被文坛认定为大诗人。”

    詹姆斯掐着指头算了算,

    唐朝得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了,那陶渊明岂不是更早?

    “啧……”

    他不由得咋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说着,看向陆时,询问道“爵士,诚如你所说,文学的艺术鉴赏具有主观性,无法靠章程制定具体标准。那么,你可否为诺贝尔文学奖写下一则箴言?”

    陆时沉吟,

    写一句话而已,倒是没什么问题。

    詹姆斯提示“就比如你刚才提到的,时间才是文学艺术性的检验标准。”

    陆时说“没问题。”

    他拉开书桌抽屉,

    结果,里面空空如也。

    他忍不住嘀咕“丽塔也真是的,连笔墨都没准备。”

    旁边的詹姆斯听了,嘴角抽搐,

    叫公主“丽塔”也就算了,竟然还数落人家没有做家务。

    陆爵士真牛。

    他撇开了视线,装没听见。

    陆时则打开了行李箱,将里面跟书写有关的东西一股脑拿出来,随后问道“我没记错的话,从今年开始,诺贝尔奖牌是不是要重新设计了?”

    詹姆斯回忆,

    “嗯,威尔森先生好像是提过一嘴。准备改成纯金制,正面还是诺贝尔先生的浮雕不变,背面则要做一些区分。文学奖奖章的图案为,一个青年坐在一棵桂冠树下,入迷地听着、记录着缪斯女神的歌。只是,除了图案,该雕刻什么箴言、或者说铭文,还没想好。”

    桂冠、缪斯女神……

    这些都是偏欧洲的设计。

    物理学奖、化学奖章也是如此,刻绘有女神伊希斯等意象。

    反倒是生理学和医学奖章很国际化,图案为一位医生为了给病女孩解渴,正在收集从岩石上涌出的水,她的膝上放着一本打开的书。

    这种图案适用任何文化背景。

    陆时思索片刻,在纸上写

    “愿你的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这一句用的是英语。

    詹姆斯点点头,

    “符合你刚才的说法。很不错。”

    陆时点点头,嘴角勾起笑容,又写了一行汉字

    “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是杜甫的一首绝句,

    “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

    王、杨、卢、骆,唐初四杰的文章被时人吹毛求疵,

    然而,那些“批评家”人死灯灭、籍籍无名,却阻止不了唐初四杰的文章像江河一样万古流芳。

    金牌正面英文、背面汉语,正正好。

    但陆时又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有些尴尬,

    随后,他摇摇头,暗骂自己

    “杞人忧天。”

    对外辐射中华文化,从来没有尴不尴尬的说法。

    就像《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张彭春先生力主加入儒家“仁”的思想,避免使法案的渊源过度西方化,

    他甚至建议工作人员花些时间了解儒家思想,

    于是,“仁”被翻译成了“良心(niene)”,和“理性”共同作为人的基本特质,被体现在了《宣言》的第一条,被世人所阅读、所了解、所铭记。

    诺贝尔文学奖又不是只颁发给欧洲人,

    在奖牌上加一句古诗有何不可?

    (尽管诺贝尔在设立奖项的时候可能从未想过非白种人。)

    陆时对詹姆斯说“詹姆斯教授,你看这两句……詹姆斯教授?”

    只见詹姆斯正看着桌上的书稿,

    他全神贯注,双眼甚至有些失神地无法聚焦。

    陆时凑了过去,

    “那是我的新书,《蝇王》。”

    “啊这……”

    詹姆斯回过神,询问道“我能仔细看看吗?”

    陆时回答“可以。你别看法语版了,读得还费劲。后面有英语版的,你翻一下就能找到。”

    詹姆斯小鸡啄米般连连点头,

    “好好!”

    说完便拿起稿件,

    之后,他仔细阅读,除了呼吸声、翻页声,以及偶尔咽唾沫,再没发出别的声音。

    毕竟是长篇,就算粗读也得两三个小时。

    陆时没再打扰,出了书房。

    没想到,詹姆斯和梁启超等人初见《蝇王》时一样,一读就停不下来,连午饭都不吃了。

    就这么捱到了傍晚。

    陆时再进书房的时候,发现詹姆斯正没有坐相地摊在椅子里,

    他双目无神,仿佛灵魂被抽走了。

    陆时不由得笑,

    好书,就是有这样的效果。

    他凑上前,

    “詹姆斯教授,怎么样?”

    詹姆斯的手指抬了抬,像是从昏迷中刚刚恢复意识。

    他看向陆时,

    “爵士,幸好没让你帮忙制定评审标准。”

    陆时“啊……”了一声,

    “对了,我正要跟你说这事儿呢。”

    他指指桌上的纸张,

    “箴言,我已经想好了。”

    詹姆斯摇摇头,

    “咱先不管那个!”

    他指着《蝇王》说道“爵士,在《狩猎》、《洛丽塔》之后,你又写出了《蝇王》。这完全可以作为童真三部曲啊!”

    陆时无语,

    日本人管这个叫童趣三部曲;

    英国人管这个叫童真三部曲。

    也不知道谁更荒诞。

    他问道“确实可以算作某种意义上的三部曲。但这又如何呢?”

    詹姆斯说道“你完全可以参加评选啊!诺奖需要你!”

    又是这句熟悉的话。

    难怪詹姆斯刚才说了,幸好陆时没有起草评审章程,

    否则就成了,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陆时没有搭腔。

    看他沉默,詹姆斯说道“爵士,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坦白讲,我和萧先生之前也讨论过。一是你来自中国,有文化属性的问题;二是你过于年轻,资历太浅。可是……”

    詹姆斯又看了一眼《蝇王》英文版,

    “哪个资历深的,比你写得好?哪个英语作家,有你如此全能?”

    陆时沉吟。

    按照那些“借鉴”来的作品,确实有资格夺得诺奖桂冠。

    可是,他本不想如此着急,

    他的计划是,多积累个几年,之后再拿诺奖。

    毕竟,文学圈也是讲论资排辈的,

    虽然他现在的威望能压制众人,但难保有小性子的文人们心里会不服,

    暗地里使绊子,再正常不过。

    詹姆斯见陆时思考,不由得有些急了,

    他说“爵士,你一定要参加此次诺奖的评选。诺奖不能失去你,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本章完)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