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兄弟问心,刘备父子同上殿(6k)

    成都。

    汉中王府。

    朗朗读书声,在雅舍中响起。

    太傅许靖手持书简,负手于背,左右踱步,闭眼静听。

    听到纰漏处,时而以手示意,时而出声指正。

    雅舍中有三个少年。

    大的一个约莫十二三岁,小的两个约莫五六岁,正是刘备的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

    自刘备称王后,就拜年过七十的名仕许靖为太傅,请许靖为三子授学。

    雅舍外。

    一少年小心翼翼的在门口探头。

    在见到许靖的时候,又迅速的将脖子缩了回去,双手握紧,显然对许靖颇为畏惧。

    然而下一刻。

    少年就听到了许靖的唤声,又老老实实低着头入内。

    见许靖没责怪的意思,少年又连忙坐到刘禅的右席,一边偷眼看许靖一边低声道:“世子,汝兄入城了。”

    话音刚落。

    却见许靖的目光陡然增开,轻斥道:“霍弋,休得惊扰世子。”

    少年正是刘备的爱将霍峻的遗孤霍弋。

    霍峻病逝,刘备十分痛惜。

    不仅率群僚吊祭,更是留宿墓上,见其子霍弋孤苦,又养霍弋于府中与刘禅作伴读书。

    近日刘封传闻四起,蜀郡多有议论刘封的。

    作为刘禅的发小,霍弋颇为关注,时常溜出去替刘禅打探消息。

    今日探得刘封入城,遂匆匆来报。

    刘禅放下手中的书简,暗暗一叹。

    自当世子这一年,刘禅承受了以往十二年从未承受过的压力。

    既要习文练武又要学为人处世驭人之术等种种“王世子应该掌握的术”。

    其中一项,就包括了“驭兄弟为臣”。

    这门功课由见多识广的吴王妃在教授。

    吴王妃曾是刘焉第三子刘瑁的正妻,而刘瑁又是刘璋的兄长。

    如何“驭兄弟为臣”,吴王妃那是身临其境的体会过的。

    当然,体验的是被“驭”。

    吴王妃的叔父又是昔日大将军何进的属官吴匡。

    吴王妃自幼就经历了十常侍之乱、董卓之乱、李郭之乱等等大事,深知权力争斗的残酷。

    每每会用自身见闻告诫刘禅。

    然而这门功课,刘禅不太想学。

    刘禅不是在世家大族争嗣的环境中长大的,也没吴王妃自幼的遭遇。

    自幼受到的熏陶都是刘备的仁义,见到的都是“不似亲兄弟胜似亲兄弟”,而吴王妃那一套,又是“防火防盗防兄弟”的风格。

    刘禅对吴王妃那套难以感同身受。

    刘禅也曾问过诸葛亮,诸葛亮每每却言“世子当有主见”,让刘禅自行去领悟。

    见刘禅不再读书,许靖眉头微蹙:“世子,学业想要精进,就须每日勤勉,岂能受外物惊扰就荒废读书?”

    训斥的同时,许靖那严厉的眼神也盯向了霍弋。

    被许靖这一盯,霍弋脖子一缩,低头不敢直视。

    “素闻太傅有识人之能,学生想请太傅点评一人。”刘禅恭敬一礼,温声而问。

    “世子是想让老夫点评谁?”许靖心中已有猜测。

    刘禅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双眸中有不符合年龄的老成:“吾兄,副军将军。”

    果然是刘封。

    许靖“唉”了一声。

    身为太傅,许靖对刘封近日传闻也有耳闻。

    许靖不喜欢沾惹是非。

    兼之年龄大了,除了授业外也不想多生事端。

    然而刘禅受了影响,许靖也不能置之不理。

    身为太傅,许靖也有义务为刘禅传道受业解惑。

    “老夫本不欲妄加点评,既然世子问了,那老夫就胡言一句:副军将军刚猛善战,既有乐毅之量,亦有叔旦之能,世子当敬重之。”

    刘禅不由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