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刘备的惊叹,诸葛亮掌剑印(5K)

    虽说连弩经过诸葛亮的改良后已经具备批量化生产的价值,但想要打造一柄完整的诸葛亮连弩依旧不易。

    如木材的晾晒、牛筋或鹿筋的浸泡、弩臂和弩身的雕刻、弩机和箭匣的打磨,得木匠、铁匠、筋角匠配合,得耗费两个月才能完成。

    组装和调试又得花上一个月。

    打造一柄完整的诸葛亮连弩最短也得三个月。

    以官营作坊目前的效率,一年也仅能产出两百柄诸葛连弩。

    看似虽少,但以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很不错了。

    刘封并不着急。

    任何复杂的军械,在刚开始生产的时候必然效率低。

    等做工熟练后就会不断的优化效率,譬如生产规模增加、工匠熟练度增加、工匠培养的徒子徒孙增加、朝廷在军械打造资源上的倾斜、工匠待遇的增加等等。

    到了八月。

    作坊打造出了第一批完整的诸葛连弩。

    五十柄崭新的连弩,如同五十名等待检阅的战士一般,整齐的排列。

    刘封熟练的将弩矢装匣,扳动弩机,对着测试靶子一顿猛射。

    这种感觉,就好比手中拿了一柄半自动步枪一般!

    刘封进行了评估:若有千柄在手且配合相应的战术,五十步到百步内,可达到有效的压制效果,再配上传统强弩的远距离狙杀效果,即便曹魏最擅长骑兵的曹仁、曹彰等人亲来,也得老老实实的唱征服。

    随后。

    刘封又带着诸葛连弩来见刘备。

    生产规模是否要增加,依旧是得刘备来点头认可的。

    在没亲眼见到诸葛连弩的威力前,不能刘封说一句“诸葛连弩好啊”,刘备就直接扩大生产规模。

    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也不是简简单单刘备一句话就能决定的。

    得有说服力!

    否则就会被怀疑是否有贪污或滥用的意图。

    在生产诸葛连弩的同时,刘封也在生产双边马镫。

    为什么刘封不担心双边马镫会被曹魏效仿?

    原因也类似。

    双边马镫和单边马镫,对轻骑兵的战术要求是不同的。

    单人制作一副双边马镫的时间也需要一周,不通过朝廷拨款扩大生产规模,基本上是无法批量生产的。

    而想要让曹魏的君臣同意拨款扩大双边马镫的生产规模,前期的评估、测试、战术配套设计等等,都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

    最重要的是:没有双边马镫也不影响曹魏骑兵对刘汉步兵的压制!

    任何军械的规模化生产都是为了弥补己方不足、克制敌方优势。

    除非曹魏也有如刘封一样执掌了权柄的觉醒记忆者,能在拿出诸葛连弩和双边马镫的同时还能拿出战术配套设计且预估未来骑兵的发展趋势,否则在没吃亏前曹魏是不会大批量效仿的。

    最多会由曹魏的权贵们改良成享乐品,专为权贵中不善骑马的而准备。

    就如:后世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火药在唐宋时期几百年都只是大量用于“驱邪纳福”的烟花而不是军事,直到南宋才开始出现仅能震慑敌军的震天雷,到了明朝才出现具备有效杀伤力的神机营。

    国力的强弱以及权贵的需求,会决定技术会用于娱乐还是军事。

    五十名受了训练的弩手,在刘封的喝令下,当着刘备演练了连弩阵。

    打了大半辈子仗又深知曹魏骑兵厉害的刘备,一眼就看出了诸葛连弩的实战价值!

    更忍不住上前,亲自拿起一柄诸葛连弩把玩,爱不释手。

    “吾儿方才说,这是诸葛连弩,为何要以‘诸葛’冠名?莫非丞相也参与了?”刘备微有奇怪。

    刘封如实而言:“此连弩乃丞相仿造前人连弩,改良而成。”

    连弩早就存在,刘封并未虚言,只不过诸葛亮将连弩改良后更适合携带。

    刘备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