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平内患,邓绥崩

    相比于赈灾,治天下实在是要轻松太多。

    这让顾熙也是逐渐有了时间休息。

    让顾易比较在意的是;

    ——随着天下逐步稳定,顾熙终于是有了几个子嗣。

    其实这一直都是顾易担心的心结。

    虽然顾氏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初那种人丁稀少的困局,家族子弟遍及各地。

    但对于顾易而言。

    真正的核心还是需要嫡系。

    虽然这几个子嗣的属性值十分一般,甚至就连当初的顾良都还不如。

    可顾易悬着的心,还是慢慢放了下来。

    一个家族,又怎能代代都出惊才绝艳之人呢?

    顾氏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已然是难能可贵。

    哪怕就算是于这几代家主之中最不显眼的顾良,他亦是个有能之人,也算是将顾氏撑了起来。

    如今家族子弟资质平庸,倒也算是正常。

    顾易不是没有想过挑选一个新生儿,为其使用“破壁卡”

    但想着自己只要等到顾熙死后便可以差不多直接进行操控了,还是直接将这个念头压了下来。

    “破壁卡”的效果实在过于赌了一些。

    首先必须是刚刚出生的新生儿。

    然后还会根据各种因素,甚至还有可能让原本的属性更低。

    这对于顾易而言就赌的有点太大了。

    .......

    洛阳。

    如今的洛阳可谓是万象更新,终于再一次的有了昔年那般繁盛的感觉。

    正如原本的历史那般。

    蔡伦纸、水动浑天仪等伟大发明相继问世。

    其实顾易当初在给家族留技术之时,便曾点拨过顾康关于造纸术的一些技术。

    当然,这些资料是顾易从网上搜来的。

    可能就是因为如此...也有可能是因为顾氏始终没有出现造物奇才的原因。

    这些年顾氏在造纸术研究上虽从未间断,却始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而也不出顾易的预料。

    当顾熙第一次看到蔡伦送来的纸张之时,便本能想到了一直尘封在顾氏族内的雕版印刷术。

    不过他却并未做些什么。

    随着时间的发展,制度的变革是大势所趋。

    顾熙的才能虽称得上不凡。

    但若是想直接跳出其中时代的桎梏,却显然还是不可能。

    不过顾易对此倒是颇为期待。

    他当初直接将整个雕版印刷术的资料留下,就是想试一试这种方式能不能获得成就点。

    若是真的能获得成就点。

    对于顾易而言,绝对是个天大的好事。

    一切,好像都重回到了正轨。

    刘祜这个皇帝亦是有了子嗣。

    虽然不是皇后阎氏所生,但这一消息还是极大地振奋了朝堂。

    此子名为刘保。

    虽然还是幼年,但却有着一股机灵劲儿。

    邓绥与顾熙都很喜欢这个孩子。

    甚至邓绥直接将他定为了太子,就连顾熙还有了要亲自教导这个孩子的心思。

    他想要为整个大汉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天子。

    对于这事。

    无论是刘祜也好,亦或是邓绥也罢,自然都是十分支持。

    顾氏的子弟才能如何,天下谁人不知?

    哪怕就算那些于地方为官的顾氏子弟,都要比一般的官员要有能一些。

    这完全是顾氏教育方式的领先。

    而且也并不是什么秘密。

    但却无人能够完全学到,因为顾氏整体的氛围便与其他大族有着明显的不同。

    如今顾熙若是能够亲自教导太子,或许真的能够教导出一个就犹如当初孝明皇帝那般的明君。

    当然,对于此事亦是有人心事种种。

    顾熙现在便已经权势至此了。

    若是再成了天子的老师,以如今大汉重视师恩的情况下,他到时候得是什么样子?

    就算不去管顾熙。

    顾氏子弟岂不是也会得利?

    顾氏已经四世辉煌了!

    顾熙如今才三十多岁的年纪,便已经走到了这般地步。

    难不成顾氏真的要与大汉同存?

    这实在是让一些人难以接受。

    很快,庙堂之上便渐渐有了“天子早已能够掌权,应让邓绥与顾熙还政于天子”的风声。

    对于这件事,顾熙丝毫都不在乎。

    其实大汉能够从天子接连崩世,以及多年的天灾中走出来。

    他便可以说是已经完成了当初对刘肇的承诺。

    也已经为顾氏的声望做到了极致。

    还政又有何不可?

    而且或许就是因为顾氏的存在,邓绥也没有想要一直掌权的意思。

    眼看着此事就要成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祜拒绝了!

    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他年纪还小,哪怕是还政于他,也需要顾熙与邓绥共治天下,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对于这个回答,百官可谓是始料不及。

    甭说他们。

    甚至就连顾易都是十分意外。

    但仔细想想之后,也便坦然了。

    刘祜的性格本来就是这样。

    如今可与历史完全不同,顾熙的出现已经彻底刘祜对邓绥有了改观。

    现在的他可以每天享乐。

    身上没有半点担子。

    也没有那种时刻被废掉的危机感,该有的皇帝颜面都有。

    甚至只要让顾熙和邓绥治理好这天下,将来的他在史书上也能留下不错的名声。

    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真就成母慈子孝了呗?”

    顾易有些哭笑不得,心中对顾熙的期待愈发强烈。

    他能做到什么地步呢?

    有着长寿卡的效果在,他带来的成就点会不会直接超过顾康?

    这一切,都有可能!.....

    .......

    顾熙这种人,注定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他的性格已经养成了。

    自幼崭露头角,再加上此次平定天灾。

    对于大业的渴望以及强烈的自信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他的骨子之内。

    就在元初三年天下渐渐恢复过来之后。

    他便决意开始平患。

    ——先零王朝。

    羌乱其实是这些年来大汉一直都未能彻底解决掉的问题。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先零王朝的出现与西域叛乱有关。

    西域叛乱,大汉征兵。

    羌人害怕远戍不归,后来掀起了大规模起义,滇零在北地郡自称天子,招募诸羌,立国威胁三辅之地。

    但如今的大汉,形势已然全然不同

    西域提前平定,加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早已将西域打造成固若金汤的屏障。

    但哪怕是西域未乱,这连续的天灾亦是造就了先零王朝的出现。

    其实早元初二年之时,顾熙便已经派遣人前去平乱。

    但却想着百姓疲敝,他并未大规模动兵。

    如今大汉既已然休整了过来。

    第2/2页)

    他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顾熙与顾啸顾晟完全不同,他更像是一位运筹帷幄的统帅,深谙人心之道。

    他明白,在实力已然恢复的大汉面前,四方蛮夷心中唯有畏惧。

    也正是因为如此。

    为了此次出征,顾熙可谓大造声势。

    甚至兵峰未至,便已经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

    顾熙如今的威名,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当年他北上一举打穿南匈奴鲜卑乌桓联军的战绩可摆在那里。

    这种人心上的攻势是完全没有办法避免的。

    先零王朝本就是诸羌部落联合。

    当听闻这个消息之时,几乎瞬间大乱。

    大汉的强盛早已刻进了他们的心里。

    本就脆弱的联盟在这一刻起,彻底崩散。

    随着辅政狼莫被人刺杀,先零王朝的结局便已然注定。

    一个个部落相继来降。

    大汉的神威竟隐隐有了昔年之势,四方蛮夷皆臣服,三辅之地的羌患,彻底解决!

    ——元初六年。

    西南夷各部落不满大汉,越嶲郡夷人首领封联合周边各部落,集体反叛,甚至还攻陷了几个县,杀官夺民。

    顾熙亲率大军前往平叛。

    他依旧是利用着大汉的大势,于人心上给予打击。

    一边于暗中拉拢各个部族,一边同叛军主力作战。

    这是一场早已注定了结局的战争。

    除非有那种真正如铁通一般的死盟,不然的话要想完全避免掉顾熙的攻心之策是完全不可能的。

    尤其是如今的大汉早已恢复了过来。

    无论是从兵力也好,亦或是装备也罢,大汉将士都不是这些夷民能够比的了的。

    在经过一场大战之后。

    汉军大胜,斩首近两万余人。

    反叛的三十六个民族皆降。

    顾熙于益州制定了新的政策,调整朝廷对夷民的制度,减少赋税,并行羁縻政策收揽人心。

    他就像是一个修补匠一般。

    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将大汉因为这些年天灾所出现的漏洞全都堵上。

    然而,世事难料。

    就于元初九年,洛阳送来的消息还是让顾熙不得不停下脚步。

    ——邓绥患病了。

    其实这也算是正常现象。

    自顾熙当初北上之后,邓绥便已经兼顾起了赈灾之事。

    哪怕顾熙已经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

    但这却也注定是一件极为耗费心血之事。

    邓绥早就已经有了如顾熙一般的问题。

    只要听到灾情便通宵无法入睡。

    这一系列对心血的消耗,如今自然是要付出代价。

    此事对大汉的影响极大。

    虽然名义上的皇帝是刘祜。

    但又有谁不知邓绥与顾熙才是掌权之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邓绥可不是什么都靠着顾熙的。

    于赈灾、兴教育、推学术等等一系列上,邓绥都有着自己的建树。

    她的突然暴病。

    于大汉而言,同帝王无异!

    ......

    洛阳,长乐宫。

    顾熙心急如焚,匆匆走进宫殿。

    原本殿内的声声呜咽,在他踏入的瞬间戛然而止。

    百官们下意识地为他让出一条道路。

    “太傅。”

    为首的刘祜满脸哀伤,见到顾熙归来,仿佛看到了希望,连忙迎上前去,“母后她....”

    “太傅...”未等刘祜说完,邓绥那虚弱的声音便传了出来。

    此时的她脸色苍白。

    整个人仿佛就只剩下了一口气一般。

    顾熙快步走到她身边,看着邓绥,不禁深深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太后,臣来了。”

    “太傅...”

    邓绥艰难地转过头,看向顾熙,原本黯淡无神的眼神,渐渐恢复了些许光彩。

    并没有半点对于死亡的畏惧,反倒是笑了笑,道:

    “能在临终之前,再见太傅一面,朕心安矣。”

    顾熙苦涩笑了笑,问道:“太后可还有何交代?”

    “太傅,朕临朝至今,如何啊?”

    邓绥紧紧盯着顾熙,目光中满是期待,仿佛顾熙的回答,已超越了病痛带来的折磨。

    顾熙也没料到邓绥竟然会说这个问题。

    他沉默片刻,旋即无比认真地说道:“昔年孝和皇帝在世之时,便与臣言,太后有大丈夫之性。”

    “如今看来,孝和皇帝慧眼识珠。”

    “太后不仅仅是大丈夫,亦有大圣的风范。”

    顾熙的表情极为严肃,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真诚。

    闻言,邓绥的脸上笑容更甚,“能得太傅如此评价,朕知足了。”

    她的声音虽微弱,却透着一丝欣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昔年刚刚入宫之时,不敢有半点逾越,生怕触怒阴氏。”

    “甚至就连孝和皇帝立我为后,我都需要不断辞让。”

    “后临朝称制,更是艰难。”

    “不敢以万乘之国为儿戏,上求不欺天愧对先帝,下求不违背民意有负本心。”

    “好在有太傅相助。”

    “能让朕有脸面前去见孝和皇帝。”

    说着,她再一次看向了顾熙,眼神忽地愈发有神了起来,“太傅,朕时不久矣。”

    “大汉,拜托了!”

    顾熙紧紧的盯着邓绥,脸上悲伤之色渐浓。

    此时此刻,与昔年刘肇临终时的场景,竟是如此相似。

    岁月终究是带走了太多太多的人。

    无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何等的雄心壮志。

    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

    看着邓绥那灼灼的眼神,顾熙深深的吸了口气,旋即认真的点了点头:

    “臣,领命。”

    闻言,似乎就像是了结了心愿一般,邓太后的瞳孔忽地散开。

    整个人的眼睛也在这一瞬间渐渐合了起来。

    “母后!!!”

    伴随着刘祜的一声大喊,群臣纷纷跪下,那一声声哭泣之声亦是在这一刹那响了起来。

    元初九年三月癸巳。

    摄政太后邓绥崩世于长乐宫。

    谥和熹皇后。

    意为有功安人曰熹,与和帝同葬于顺陵。

    下葬之日,群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通,鸣钟鼓,天子举哀。.....

    ——————

    “元初九年三月,太后邓绥崩。

    后临朝十六载,不矜权位,与太傅顾熙共襄国事。

    时天行乖戾,水旱频仍,十载不绝;

    边关狼烟四起,匈奴犯塞,羌戎扰境;

    中原寇盗如猬毛,州郡骚然。

    后每闻黎元饥馑,辄中夜推枕,绕室彷徨,彻旦不寐。

    乃罢琼林之宴,减尚方之供,斥椒房珠翠充赈资,躬率六宫食粝衣素。

    由是德泽布于寰宇,流民得归田亩,虽黄潦赤地而仓廪不空,卒使海内复安,岁登丰穰。”

    ——《后汉书.皇后纪》第2/2页)

    他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顾熙与顾啸顾晟完全不同,他更像是一位运筹帷幄的统帅,深谙人心之道。

    他明白,在实力已然恢复的大汉面前,四方蛮夷心中唯有畏惧。

    也正是因为如此。

    为了此次出征,顾熙可谓大造声势。

    甚至兵峰未至,便已经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

    顾熙如今的威名,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当年他北上一举打穿南匈奴鲜卑乌桓联军的战绩可摆在那里。

    这种人心上的攻势是完全没有办法避免的。

    先零王朝本就是诸羌部落联合。

    当听闻这个消息之时,几乎瞬间大乱。

    大汉的强盛早已刻进了他们的心里。

    本就脆弱的联盟在这一刻起,彻底崩散。

    随着辅政狼莫被人刺杀,先零王朝的结局便已然注定。

    一个个部落相继来降。

    大汉的神威竟隐隐有了昔年之势,四方蛮夷皆臣服,三辅之地的羌患,彻底解决!

    ——元初六年。

    西南夷各部落不满大汉,越嶲郡夷人首领封联合周边各部落,集体反叛,甚至还攻陷了几个县,杀官夺民。

    顾熙亲率大军前往平叛。

    他依旧是利用着大汉的大势,于人心上给予打击。

    一边于暗中拉拢各个部族,一边同叛军主力作战。

    这是一场早已注定了结局的战争。

    除非有那种真正如铁通一般的死盟,不然的话要想完全避免掉顾熙的攻心之策是完全不可能的。

    尤其是如今的大汉早已恢复了过来。

    无论是从兵力也好,亦或是装备也罢,大汉将士都不是这些夷民能够比的了的。

    在经过一场大战之后。

    汉军大胜,斩首近两万余人。

    反叛的三十六个民族皆降。

    顾熙于益州制定了新的政策,调整朝廷对夷民的制度,减少赋税,并行羁縻政策收揽人心。

    他就像是一个修补匠一般。

    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将大汉因为这些年天灾所出现的漏洞全都堵上。

    然而,世事难料。

    就于元初九年,洛阳送来的消息还是让顾熙不得不停下脚步。

    ——邓绥患病了。

    其实这也算是正常现象。

    自顾熙当初北上之后,邓绥便已经兼顾起了赈灾之事。

    哪怕顾熙已经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

    但这却也注定是一件极为耗费心血之事。

    邓绥早就已经有了如顾熙一般的问题。

    只要听到灾情便通宵无法入睡。

    这一系列对心血的消耗,如今自然是要付出代价。

    此事对大汉的影响极大。

    虽然名义上的皇帝是刘祜。

    但又有谁不知邓绥与顾熙才是掌权之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邓绥可不是什么都靠着顾熙的。

    于赈灾、兴教育、推学术等等一系列上,邓绥都有着自己的建树。

    她的突然暴病。

    于大汉而言,同帝王无异!

    ......

    洛阳,长乐宫。

    顾熙心急如焚,匆匆走进宫殿。

    原本殿内的声声呜咽,在他踏入的瞬间戛然而止。

    百官们下意识地为他让出一条道路。

    “太傅。”

    为首的刘祜满脸哀伤,见到顾熙归来,仿佛看到了希望,连忙迎上前去,“母后她....”

    “太傅...”未等刘祜说完,邓绥那虚弱的声音便传了出来。

    此时的她脸色苍白。

    整个人仿佛就只剩下了一口气一般。

    顾熙快步走到她身边,看着邓绥,不禁深深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太后,臣来了。”

    “太傅...”

    邓绥艰难地转过头,看向顾熙,原本黯淡无神的眼神,渐渐恢复了些许光彩。

    并没有半点对于死亡的畏惧,反倒是笑了笑,道:

    “能在临终之前,再见太傅一面,朕心安矣。”

    顾熙苦涩笑了笑,问道:“太后可还有何交代?”

    “太傅,朕临朝至今,如何啊?”

    邓绥紧紧盯着顾熙,目光中满是期待,仿佛顾熙的回答,已超越了病痛带来的折磨。

    顾熙也没料到邓绥竟然会说这个问题。

    他沉默片刻,旋即无比认真地说道:“昔年孝和皇帝在世之时,便与臣言,太后有大丈夫之性。”

    “如今看来,孝和皇帝慧眼识珠。”

    “太后不仅仅是大丈夫,亦有大圣的风范。”

    顾熙的表情极为严肃,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真诚。

    闻言,邓绥的脸上笑容更甚,“能得太傅如此评价,朕知足了。”

    她的声音虽微弱,却透着一丝欣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昔年刚刚入宫之时,不敢有半点逾越,生怕触怒阴氏。”

    “甚至就连孝和皇帝立我为后,我都需要不断辞让。”

    “后临朝称制,更是艰难。”

    “不敢以万乘之国为儿戏,上求不欺天愧对先帝,下求不违背民意有负本心。”

    “好在有太傅相助。”

    “能让朕有脸面前去见孝和皇帝。”

    说着,她再一次看向了顾熙,眼神忽地愈发有神了起来,“太傅,朕时不久矣。”

    “大汉,拜托了!”

    顾熙紧紧的盯着邓绥,脸上悲伤之色渐浓。

    此时此刻,与昔年刘肇临终时的场景,竟是如此相似。

    岁月终究是带走了太多太多的人。

    无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何等的雄心壮志。

    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

    看着邓绥那灼灼的眼神,顾熙深深的吸了口气,旋即认真的点了点头:

    “臣,领命。”

    闻言,似乎就像是了结了心愿一般,邓太后的瞳孔忽地散开。

    整个人的眼睛也在这一瞬间渐渐合了起来。

    “母后!!!”

    伴随着刘祜的一声大喊,群臣纷纷跪下,那一声声哭泣之声亦是在这一刹那响了起来。

    元初九年三月癸巳。

    摄政太后邓绥崩世于长乐宫。

    谥和熹皇后。

    意为有功安人曰熹,与和帝同葬于顺陵。

    下葬之日,群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通,鸣钟鼓,天子举哀。.....

    ——————

    “元初九年三月,太后邓绥崩。

    后临朝十六载,不矜权位,与太傅顾熙共襄国事。

    时天行乖戾,水旱频仍,十载不绝;

    边关狼烟四起,匈奴犯塞,羌戎扰境;

    中原寇盗如猬毛,州郡骚然。

    后每闻黎元饥馑,辄中夜推枕,绕室彷徨,彻旦不寐。

    乃罢琼林之宴,减尚方之供,斥椒房珠翠充赈资,躬率六宫食粝衣素。

    由是德泽布于寰宇,流民得归田亩,虽黄潦赤地而仓廪不空,卒使海内复安,岁登丰穰。”

    ——《后汉书.皇后纪》第2/2页)

    他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顾熙与顾啸顾晟完全不同,他更像是一位运筹帷幄的统帅,深谙人心之道。

    他明白,在实力已然恢复的大汉面前,四方蛮夷心中唯有畏惧。

    也正是因为如此。

    为了此次出征,顾熙可谓大造声势。

    甚至兵峰未至,便已经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

    顾熙如今的威名,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当年他北上一举打穿南匈奴鲜卑乌桓联军的战绩可摆在那里。

    这种人心上的攻势是完全没有办法避免的。

    先零王朝本就是诸羌部落联合。

    当听闻这个消息之时,几乎瞬间大乱。

    大汉的强盛早已刻进了他们的心里。

    本就脆弱的联盟在这一刻起,彻底崩散。

    随着辅政狼莫被人刺杀,先零王朝的结局便已然注定。

    一个个部落相继来降。

    大汉的神威竟隐隐有了昔年之势,四方蛮夷皆臣服,三辅之地的羌患,彻底解决!

    ——元初六年。

    西南夷各部落不满大汉,越嶲郡夷人首领封联合周边各部落,集体反叛,甚至还攻陷了几个县,杀官夺民。

    顾熙亲率大军前往平叛。

    他依旧是利用着大汉的大势,于人心上给予打击。

    一边于暗中拉拢各个部族,一边同叛军主力作战。

    这是一场早已注定了结局的战争。

    除非有那种真正如铁通一般的死盟,不然的话要想完全避免掉顾熙的攻心之策是完全不可能的。

    尤其是如今的大汉早已恢复了过来。

    无论是从兵力也好,亦或是装备也罢,大汉将士都不是这些夷民能够比的了的。

    在经过一场大战之后。

    汉军大胜,斩首近两万余人。

    反叛的三十六个民族皆降。

    顾熙于益州制定了新的政策,调整朝廷对夷民的制度,减少赋税,并行羁縻政策收揽人心。

    他就像是一个修补匠一般。

    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将大汉因为这些年天灾所出现的漏洞全都堵上。

    然而,世事难料。

    就于元初九年,洛阳送来的消息还是让顾熙不得不停下脚步。

    ——邓绥患病了。

    其实这也算是正常现象。

    自顾熙当初北上之后,邓绥便已经兼顾起了赈灾之事。

    哪怕顾熙已经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

    但这却也注定是一件极为耗费心血之事。

    邓绥早就已经有了如顾熙一般的问题。

    只要听到灾情便通宵无法入睡。

    这一系列对心血的消耗,如今自然是要付出代价。

    此事对大汉的影响极大。

    虽然名义上的皇帝是刘祜。

    但又有谁不知邓绥与顾熙才是掌权之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邓绥可不是什么都靠着顾熙的。

    于赈灾、兴教育、推学术等等一系列上,邓绥都有着自己的建树。

    她的突然暴病。

    于大汉而言,同帝王无异!

    ......

    洛阳,长乐宫。

    顾熙心急如焚,匆匆走进宫殿。

    原本殿内的声声呜咽,在他踏入的瞬间戛然而止。

    百官们下意识地为他让出一条道路。

    “太傅。”

    为首的刘祜满脸哀伤,见到顾熙归来,仿佛看到了希望,连忙迎上前去,“母后她....”

    “太傅...”未等刘祜说完,邓绥那虚弱的声音便传了出来。

    此时的她脸色苍白。

    整个人仿佛就只剩下了一口气一般。

    顾熙快步走到她身边,看着邓绥,不禁深深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太后,臣来了。”

    “太傅...”

    邓绥艰难地转过头,看向顾熙,原本黯淡无神的眼神,渐渐恢复了些许光彩。

    并没有半点对于死亡的畏惧,反倒是笑了笑,道:

    “能在临终之前,再见太傅一面,朕心安矣。”

    顾熙苦涩笑了笑,问道:“太后可还有何交代?”

    “太傅,朕临朝至今,如何啊?”

    邓绥紧紧盯着顾熙,目光中满是期待,仿佛顾熙的回答,已超越了病痛带来的折磨。

    顾熙也没料到邓绥竟然会说这个问题。

    他沉默片刻,旋即无比认真地说道:“昔年孝和皇帝在世之时,便与臣言,太后有大丈夫之性。”

    “如今看来,孝和皇帝慧眼识珠。”

    “太后不仅仅是大丈夫,亦有大圣的风范。”

    顾熙的表情极为严肃,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真诚。

    闻言,邓绥的脸上笑容更甚,“能得太傅如此评价,朕知足了。”

    她的声音虽微弱,却透着一丝欣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昔年刚刚入宫之时,不敢有半点逾越,生怕触怒阴氏。”

    “甚至就连孝和皇帝立我为后,我都需要不断辞让。”

    “后临朝称制,更是艰难。”

    “不敢以万乘之国为儿戏,上求不欺天愧对先帝,下求不违背民意有负本心。”

    “好在有太傅相助。”

    “能让朕有脸面前去见孝和皇帝。”

    说着,她再一次看向了顾熙,眼神忽地愈发有神了起来,“太傅,朕时不久矣。”

    “大汉,拜托了!”

    顾熙紧紧的盯着邓绥,脸上悲伤之色渐浓。

    此时此刻,与昔年刘肇临终时的场景,竟是如此相似。

    岁月终究是带走了太多太多的人。

    无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何等的雄心壮志。

    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

    看着邓绥那灼灼的眼神,顾熙深深的吸了口气,旋即认真的点了点头:

    “臣,领命。”

    闻言,似乎就像是了结了心愿一般,邓太后的瞳孔忽地散开。

    整个人的眼睛也在这一瞬间渐渐合了起来。

    “母后!!!”

    伴随着刘祜的一声大喊,群臣纷纷跪下,那一声声哭泣之声亦是在这一刹那响了起来。

    元初九年三月癸巳。

    摄政太后邓绥崩世于长乐宫。

    谥和熹皇后。

    意为有功安人曰熹,与和帝同葬于顺陵。

    下葬之日,群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通,鸣钟鼓,天子举哀。.....

    ——————

    “元初九年三月,太后邓绥崩。

    后临朝十六载,不矜权位,与太傅顾熙共襄国事。

    时天行乖戾,水旱频仍,十载不绝;

    边关狼烟四起,匈奴犯塞,羌戎扰境;

    中原寇盗如猬毛,州郡骚然。

    后每闻黎元饥馑,辄中夜推枕,绕室彷徨,彻旦不寐。

    乃罢琼林之宴,减尚方之供,斥椒房珠翠充赈资,躬率六宫食粝衣素。

    由是德泽布于寰宇,流民得归田亩,虽黄潦赤地而仓廪不空,卒使海内复安,岁登丰穰。”

    ——《后汉书.皇后纪》第2/2页)

    他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顾熙与顾啸顾晟完全不同,他更像是一位运筹帷幄的统帅,深谙人心之道。

    他明白,在实力已然恢复的大汉面前,四方蛮夷心中唯有畏惧。

    也正是因为如此。

    为了此次出征,顾熙可谓大造声势。

    甚至兵峰未至,便已经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

    顾熙如今的威名,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当年他北上一举打穿南匈奴鲜卑乌桓联军的战绩可摆在那里。

    这种人心上的攻势是完全没有办法避免的。

    先零王朝本就是诸羌部落联合。

    当听闻这个消息之时,几乎瞬间大乱。

    大汉的强盛早已刻进了他们的心里。

    本就脆弱的联盟在这一刻起,彻底崩散。

    随着辅政狼莫被人刺杀,先零王朝的结局便已然注定。

    一个个部落相继来降。

    大汉的神威竟隐隐有了昔年之势,四方蛮夷皆臣服,三辅之地的羌患,彻底解决!

    ——元初六年。

    西南夷各部落不满大汉,越嶲郡夷人首领封联合周边各部落,集体反叛,甚至还攻陷了几个县,杀官夺民。

    顾熙亲率大军前往平叛。

    他依旧是利用着大汉的大势,于人心上给予打击。

    一边于暗中拉拢各个部族,一边同叛军主力作战。

    这是一场早已注定了结局的战争。

    除非有那种真正如铁通一般的死盟,不然的话要想完全避免掉顾熙的攻心之策是完全不可能的。

    尤其是如今的大汉早已恢复了过来。

    无论是从兵力也好,亦或是装备也罢,大汉将士都不是这些夷民能够比的了的。

    在经过一场大战之后。

    汉军大胜,斩首近两万余人。

    反叛的三十六个民族皆降。

    顾熙于益州制定了新的政策,调整朝廷对夷民的制度,减少赋税,并行羁縻政策收揽人心。

    他就像是一个修补匠一般。

    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将大汉因为这些年天灾所出现的漏洞全都堵上。

    然而,世事难料。

    就于元初九年,洛阳送来的消息还是让顾熙不得不停下脚步。

    ——邓绥患病了。

    其实这也算是正常现象。

    自顾熙当初北上之后,邓绥便已经兼顾起了赈灾之事。

    哪怕顾熙已经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

    但这却也注定是一件极为耗费心血之事。

    邓绥早就已经有了如顾熙一般的问题。

    只要听到灾情便通宵无法入睡。

    这一系列对心血的消耗,如今自然是要付出代价。

    此事对大汉的影响极大。

    虽然名义上的皇帝是刘祜。

    但又有谁不知邓绥与顾熙才是掌权之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邓绥可不是什么都靠着顾熙的。

    于赈灾、兴教育、推学术等等一系列上,邓绥都有着自己的建树。

    她的突然暴病。

    于大汉而言,同帝王无异!

    ......

    洛阳,长乐宫。

    顾熙心急如焚,匆匆走进宫殿。

    原本殿内的声声呜咽,在他踏入的瞬间戛然而止。

    百官们下意识地为他让出一条道路。

    “太傅。”

    为首的刘祜满脸哀伤,见到顾熙归来,仿佛看到了希望,连忙迎上前去,“母后她....”

    “太傅...”未等刘祜说完,邓绥那虚弱的声音便传了出来。

    此时的她脸色苍白。

    整个人仿佛就只剩下了一口气一般。

    顾熙快步走到她身边,看着邓绥,不禁深深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太后,臣来了。”

    “太傅...”

    邓绥艰难地转过头,看向顾熙,原本黯淡无神的眼神,渐渐恢复了些许光彩。

    并没有半点对于死亡的畏惧,反倒是笑了笑,道:

    “能在临终之前,再见太傅一面,朕心安矣。”

    顾熙苦涩笑了笑,问道:“太后可还有何交代?”

    “太傅,朕临朝至今,如何啊?”

    邓绥紧紧盯着顾熙,目光中满是期待,仿佛顾熙的回答,已超越了病痛带来的折磨。

    顾熙也没料到邓绥竟然会说这个问题。

    他沉默片刻,旋即无比认真地说道:“昔年孝和皇帝在世之时,便与臣言,太后有大丈夫之性。”

    “如今看来,孝和皇帝慧眼识珠。”

    “太后不仅仅是大丈夫,亦有大圣的风范。”

    顾熙的表情极为严肃,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真诚。

    闻言,邓绥的脸上笑容更甚,“能得太傅如此评价,朕知足了。”

    她的声音虽微弱,却透着一丝欣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昔年刚刚入宫之时,不敢有半点逾越,生怕触怒阴氏。”

    “甚至就连孝和皇帝立我为后,我都需要不断辞让。”

    “后临朝称制,更是艰难。”

    “不敢以万乘之国为儿戏,上求不欺天愧对先帝,下求不违背民意有负本心。”

    “好在有太傅相助。”

    “能让朕有脸面前去见孝和皇帝。”

    说着,她再一次看向了顾熙,眼神忽地愈发有神了起来,“太傅,朕时不久矣。”

    “大汉,拜托了!”

    顾熙紧紧的盯着邓绥,脸上悲伤之色渐浓。

    此时此刻,与昔年刘肇临终时的场景,竟是如此相似。

    岁月终究是带走了太多太多的人。

    无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何等的雄心壮志。

    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

    看着邓绥那灼灼的眼神,顾熙深深的吸了口气,旋即认真的点了点头:

    “臣,领命。”

    闻言,似乎就像是了结了心愿一般,邓太后的瞳孔忽地散开。

    整个人的眼睛也在这一瞬间渐渐合了起来。

    “母后!!!”

    伴随着刘祜的一声大喊,群臣纷纷跪下,那一声声哭泣之声亦是在这一刹那响了起来。

    元初九年三月癸巳。

    摄政太后邓绥崩世于长乐宫。

    谥和熹皇后。

    意为有功安人曰熹,与和帝同葬于顺陵。

    下葬之日,群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通,鸣钟鼓,天子举哀。.....

    ——————

    “元初九年三月,太后邓绥崩。

    后临朝十六载,不矜权位,与太傅顾熙共襄国事。

    时天行乖戾,水旱频仍,十载不绝;

    边关狼烟四起,匈奴犯塞,羌戎扰境;

    中原寇盗如猬毛,州郡骚然。

    后每闻黎元饥馑,辄中夜推枕,绕室彷徨,彻旦不寐。

    乃罢琼林之宴,减尚方之供,斥椒房珠翠充赈资,躬率六宫食粝衣素。

    由是德泽布于寰宇,流民得归田亩,虽黄潦赤地而仓廪不空,卒使海内复安,岁登丰穰。”

    ——《后汉书.皇后纪》第2/2页)

    他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顾熙与顾啸顾晟完全不同,他更像是一位运筹帷幄的统帅,深谙人心之道。

    他明白,在实力已然恢复的大汉面前,四方蛮夷心中唯有畏惧。

    也正是因为如此。

    为了此次出征,顾熙可谓大造声势。

    甚至兵峰未至,便已经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

    顾熙如今的威名,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当年他北上一举打穿南匈奴鲜卑乌桓联军的战绩可摆在那里。

    这种人心上的攻势是完全没有办法避免的。

    先零王朝本就是诸羌部落联合。

    当听闻这个消息之时,几乎瞬间大乱。

    大汉的强盛早已刻进了他们的心里。

    本就脆弱的联盟在这一刻起,彻底崩散。

    随着辅政狼莫被人刺杀,先零王朝的结局便已然注定。

    一个个部落相继来降。

    大汉的神威竟隐隐有了昔年之势,四方蛮夷皆臣服,三辅之地的羌患,彻底解决!

    ——元初六年。

    西南夷各部落不满大汉,越嶲郡夷人首领封联合周边各部落,集体反叛,甚至还攻陷了几个县,杀官夺民。

    顾熙亲率大军前往平叛。

    他依旧是利用着大汉的大势,于人心上给予打击。

    一边于暗中拉拢各个部族,一边同叛军主力作战。

    这是一场早已注定了结局的战争。

    除非有那种真正如铁通一般的死盟,不然的话要想完全避免掉顾熙的攻心之策是完全不可能的。

    尤其是如今的大汉早已恢复了过来。

    无论是从兵力也好,亦或是装备也罢,大汉将士都不是这些夷民能够比的了的。

    在经过一场大战之后。

    汉军大胜,斩首近两万余人。

    反叛的三十六个民族皆降。

    顾熙于益州制定了新的政策,调整朝廷对夷民的制度,减少赋税,并行羁縻政策收揽人心。

    他就像是一个修补匠一般。

    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将大汉因为这些年天灾所出现的漏洞全都堵上。

    然而,世事难料。

    就于元初九年,洛阳送来的消息还是让顾熙不得不停下脚步。

    ——邓绥患病了。

    其实这也算是正常现象。

    自顾熙当初北上之后,邓绥便已经兼顾起了赈灾之事。

    哪怕顾熙已经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

    但这却也注定是一件极为耗费心血之事。

    邓绥早就已经有了如顾熙一般的问题。

    只要听到灾情便通宵无法入睡。

    这一系列对心血的消耗,如今自然是要付出代价。

    此事对大汉的影响极大。

    虽然名义上的皇帝是刘祜。

    但又有谁不知邓绥与顾熙才是掌权之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邓绥可不是什么都靠着顾熙的。

    于赈灾、兴教育、推学术等等一系列上,邓绥都有着自己的建树。

    她的突然暴病。

    于大汉而言,同帝王无异!

    ......

    洛阳,长乐宫。

    顾熙心急如焚,匆匆走进宫殿。

    原本殿内的声声呜咽,在他踏入的瞬间戛然而止。

    百官们下意识地为他让出一条道路。

    “太傅。”

    为首的刘祜满脸哀伤,见到顾熙归来,仿佛看到了希望,连忙迎上前去,“母后她....”

    “太傅...”未等刘祜说完,邓绥那虚弱的声音便传了出来。

    此时的她脸色苍白。

    整个人仿佛就只剩下了一口气一般。

    顾熙快步走到她身边,看着邓绥,不禁深深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太后,臣来了。”

    “太傅...”

    邓绥艰难地转过头,看向顾熙,原本黯淡无神的眼神,渐渐恢复了些许光彩。

    并没有半点对于死亡的畏惧,反倒是笑了笑,道:

    “能在临终之前,再见太傅一面,朕心安矣。”

    顾熙苦涩笑了笑,问道:“太后可还有何交代?”

    “太傅,朕临朝至今,如何啊?”

    邓绥紧紧盯着顾熙,目光中满是期待,仿佛顾熙的回答,已超越了病痛带来的折磨。

    顾熙也没料到邓绥竟然会说这个问题。

    他沉默片刻,旋即无比认真地说道:“昔年孝和皇帝在世之时,便与臣言,太后有大丈夫之性。”

    “如今看来,孝和皇帝慧眼识珠。”

    “太后不仅仅是大丈夫,亦有大圣的风范。”

    顾熙的表情极为严肃,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真诚。

    闻言,邓绥的脸上笑容更甚,“能得太傅如此评价,朕知足了。”

    她的声音虽微弱,却透着一丝欣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昔年刚刚入宫之时,不敢有半点逾越,生怕触怒阴氏。”

    “甚至就连孝和皇帝立我为后,我都需要不断辞让。”

    “后临朝称制,更是艰难。”

    “不敢以万乘之国为儿戏,上求不欺天愧对先帝,下求不违背民意有负本心。”

    “好在有太傅相助。”

    “能让朕有脸面前去见孝和皇帝。”

    说着,她再一次看向了顾熙,眼神忽地愈发有神了起来,“太傅,朕时不久矣。”

    “大汉,拜托了!”

    顾熙紧紧的盯着邓绥,脸上悲伤之色渐浓。

    此时此刻,与昔年刘肇临终时的场景,竟是如此相似。

    岁月终究是带走了太多太多的人。

    无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何等的雄心壮志。

    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

    看着邓绥那灼灼的眼神,顾熙深深的吸了口气,旋即认真的点了点头:

    “臣,领命。”

    闻言,似乎就像是了结了心愿一般,邓太后的瞳孔忽地散开。

    整个人的眼睛也在这一瞬间渐渐合了起来。

    “母后!!!”

    伴随着刘祜的一声大喊,群臣纷纷跪下,那一声声哭泣之声亦是在这一刹那响了起来。

    元初九年三月癸巳。

    摄政太后邓绥崩世于长乐宫。

    谥和熹皇后。

    意为有功安人曰熹,与和帝同葬于顺陵。

    下葬之日,群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通,鸣钟鼓,天子举哀。.....

    ——————

    “元初九年三月,太后邓绥崩。

    后临朝十六载,不矜权位,与太傅顾熙共襄国事。

    时天行乖戾,水旱频仍,十载不绝;

    边关狼烟四起,匈奴犯塞,羌戎扰境;

    中原寇盗如猬毛,州郡骚然。

    后每闻黎元饥馑,辄中夜推枕,绕室彷徨,彻旦不寐。

    乃罢琼林之宴,减尚方之供,斥椒房珠翠充赈资,躬率六宫食粝衣素。

    由是德泽布于寰宇,流民得归田亩,虽黄潦赤地而仓廪不空,卒使海内复安,岁登丰穰。”

    ——《后汉书.皇后纪》第2/2页)

    他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顾熙与顾啸顾晟完全不同,他更像是一位运筹帷幄的统帅,深谙人心之道。

    他明白,在实力已然恢复的大汉面前,四方蛮夷心中唯有畏惧。

    也正是因为如此。

    为了此次出征,顾熙可谓大造声势。

    甚至兵峰未至,便已经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

    顾熙如今的威名,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当年他北上一举打穿南匈奴鲜卑乌桓联军的战绩可摆在那里。

    这种人心上的攻势是完全没有办法避免的。

    先零王朝本就是诸羌部落联合。

    当听闻这个消息之时,几乎瞬间大乱。

    大汉的强盛早已刻进了他们的心里。

    本就脆弱的联盟在这一刻起,彻底崩散。

    随着辅政狼莫被人刺杀,先零王朝的结局便已然注定。

    一个个部落相继来降。

    大汉的神威竟隐隐有了昔年之势,四方蛮夷皆臣服,三辅之地的羌患,彻底解决!

    ——元初六年。

    西南夷各部落不满大汉,越嶲郡夷人首领封联合周边各部落,集体反叛,甚至还攻陷了几个县,杀官夺民。

    顾熙亲率大军前往平叛。

    他依旧是利用着大汉的大势,于人心上给予打击。

    一边于暗中拉拢各个部族,一边同叛军主力作战。

    这是一场早已注定了结局的战争。

    除非有那种真正如铁通一般的死盟,不然的话要想完全避免掉顾熙的攻心之策是完全不可能的。

    尤其是如今的大汉早已恢复了过来。

    无论是从兵力也好,亦或是装备也罢,大汉将士都不是这些夷民能够比的了的。

    在经过一场大战之后。

    汉军大胜,斩首近两万余人。

    反叛的三十六个民族皆降。

    顾熙于益州制定了新的政策,调整朝廷对夷民的制度,减少赋税,并行羁縻政策收揽人心。

    他就像是一个修补匠一般。

    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将大汉因为这些年天灾所出现的漏洞全都堵上。

    然而,世事难料。

    就于元初九年,洛阳送来的消息还是让顾熙不得不停下脚步。

    ——邓绥患病了。

    其实这也算是正常现象。

    自顾熙当初北上之后,邓绥便已经兼顾起了赈灾之事。

    哪怕顾熙已经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

    但这却也注定是一件极为耗费心血之事。

    邓绥早就已经有了如顾熙一般的问题。

    只要听到灾情便通宵无法入睡。

    这一系列对心血的消耗,如今自然是要付出代价。

    此事对大汉的影响极大。

    虽然名义上的皇帝是刘祜。

    但又有谁不知邓绥与顾熙才是掌权之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邓绥可不是什么都靠着顾熙的。

    于赈灾、兴教育、推学术等等一系列上,邓绥都有着自己的建树。

    她的突然暴病。

    于大汉而言,同帝王无异!

    ......

    洛阳,长乐宫。

    顾熙心急如焚,匆匆走进宫殿。

    原本殿内的声声呜咽,在他踏入的瞬间戛然而止。

    百官们下意识地为他让出一条道路。

    “太傅。”

    为首的刘祜满脸哀伤,见到顾熙归来,仿佛看到了希望,连忙迎上前去,“母后她....”

    “太傅...”未等刘祜说完,邓绥那虚弱的声音便传了出来。

    此时的她脸色苍白。

    整个人仿佛就只剩下了一口气一般。

    顾熙快步走到她身边,看着邓绥,不禁深深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太后,臣来了。”

    “太傅...”

    邓绥艰难地转过头,看向顾熙,原本黯淡无神的眼神,渐渐恢复了些许光彩。

    并没有半点对于死亡的畏惧,反倒是笑了笑,道:

    “能在临终之前,再见太傅一面,朕心安矣。”

    顾熙苦涩笑了笑,问道:“太后可还有何交代?”

    “太傅,朕临朝至今,如何啊?”

    邓绥紧紧盯着顾熙,目光中满是期待,仿佛顾熙的回答,已超越了病痛带来的折磨。

    顾熙也没料到邓绥竟然会说这个问题。

    他沉默片刻,旋即无比认真地说道:“昔年孝和皇帝在世之时,便与臣言,太后有大丈夫之性。”

    “如今看来,孝和皇帝慧眼识珠。”

    “太后不仅仅是大丈夫,亦有大圣的风范。”

    顾熙的表情极为严肃,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真诚。

    闻言,邓绥的脸上笑容更甚,“能得太傅如此评价,朕知足了。”

    她的声音虽微弱,却透着一丝欣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昔年刚刚入宫之时,不敢有半点逾越,生怕触怒阴氏。”

    “甚至就连孝和皇帝立我为后,我都需要不断辞让。”

    “后临朝称制,更是艰难。”

    “不敢以万乘之国为儿戏,上求不欺天愧对先帝,下求不违背民意有负本心。”

    “好在有太傅相助。”

    “能让朕有脸面前去见孝和皇帝。”

    说着,她再一次看向了顾熙,眼神忽地愈发有神了起来,“太傅,朕时不久矣。”

    “大汉,拜托了!”

    顾熙紧紧的盯着邓绥,脸上悲伤之色渐浓。

    此时此刻,与昔年刘肇临终时的场景,竟是如此相似。

    岁月终究是带走了太多太多的人。

    无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何等的雄心壮志。

    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

    看着邓绥那灼灼的眼神,顾熙深深的吸了口气,旋即认真的点了点头:

    “臣,领命。”

    闻言,似乎就像是了结了心愿一般,邓太后的瞳孔忽地散开。

    整个人的眼睛也在这一瞬间渐渐合了起来。

    “母后!!!”

    伴随着刘祜的一声大喊,群臣纷纷跪下,那一声声哭泣之声亦是在这一刹那响了起来。

    元初九年三月癸巳。

    摄政太后邓绥崩世于长乐宫。

    谥和熹皇后。

    意为有功安人曰熹,与和帝同葬于顺陵。

    下葬之日,群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通,鸣钟鼓,天子举哀。.....

    ——————

    “元初九年三月,太后邓绥崩。

    后临朝十六载,不矜权位,与太傅顾熙共襄国事。

    时天行乖戾,水旱频仍,十载不绝;

    边关狼烟四起,匈奴犯塞,羌戎扰境;

    中原寇盗如猬毛,州郡骚然。

    后每闻黎元饥馑,辄中夜推枕,绕室彷徨,彻旦不寐。

    乃罢琼林之宴,减尚方之供,斥椒房珠翠充赈资,躬率六宫食粝衣素。

    由是德泽布于寰宇,流民得归田亩,虽黄潦赤地而仓廪不空,卒使海内复安,岁登丰穰。”

    ——《后汉书.皇后纪》第2/2页)

    他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顾熙与顾啸顾晟完全不同,他更像是一位运筹帷幄的统帅,深谙人心之道。

    他明白,在实力已然恢复的大汉面前,四方蛮夷心中唯有畏惧。

    也正是因为如此。

    为了此次出征,顾熙可谓大造声势。

    甚至兵峰未至,便已经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

    顾熙如今的威名,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当年他北上一举打穿南匈奴鲜卑乌桓联军的战绩可摆在那里。

    这种人心上的攻势是完全没有办法避免的。

    先零王朝本就是诸羌部落联合。

    当听闻这个消息之时,几乎瞬间大乱。

    大汉的强盛早已刻进了他们的心里。

    本就脆弱的联盟在这一刻起,彻底崩散。

    随着辅政狼莫被人刺杀,先零王朝的结局便已然注定。

    一个个部落相继来降。

    大汉的神威竟隐隐有了昔年之势,四方蛮夷皆臣服,三辅之地的羌患,彻底解决!

    ——元初六年。

    西南夷各部落不满大汉,越嶲郡夷人首领封联合周边各部落,集体反叛,甚至还攻陷了几个县,杀官夺民。

    顾熙亲率大军前往平叛。

    他依旧是利用着大汉的大势,于人心上给予打击。

    一边于暗中拉拢各个部族,一边同叛军主力作战。

    这是一场早已注定了结局的战争。

    除非有那种真正如铁通一般的死盟,不然的话要想完全避免掉顾熙的攻心之策是完全不可能的。

    尤其是如今的大汉早已恢复了过来。

    无论是从兵力也好,亦或是装备也罢,大汉将士都不是这些夷民能够比的了的。

    在经过一场大战之后。

    汉军大胜,斩首近两万余人。

    反叛的三十六个民族皆降。

    顾熙于益州制定了新的政策,调整朝廷对夷民的制度,减少赋税,并行羁縻政策收揽人心。

    他就像是一个修补匠一般。

    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将大汉因为这些年天灾所出现的漏洞全都堵上。

    然而,世事难料。

    就于元初九年,洛阳送来的消息还是让顾熙不得不停下脚步。

    ——邓绥患病了。

    其实这也算是正常现象。

    自顾熙当初北上之后,邓绥便已经兼顾起了赈灾之事。

    哪怕顾熙已经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

    但这却也注定是一件极为耗费心血之事。

    邓绥早就已经有了如顾熙一般的问题。

    只要听到灾情便通宵无法入睡。

    这一系列对心血的消耗,如今自然是要付出代价。

    此事对大汉的影响极大。

    虽然名义上的皇帝是刘祜。

    但又有谁不知邓绥与顾熙才是掌权之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邓绥可不是什么都靠着顾熙的。

    于赈灾、兴教育、推学术等等一系列上,邓绥都有着自己的建树。

    她的突然暴病。

    于大汉而言,同帝王无异!

    ......

    洛阳,长乐宫。

    顾熙心急如焚,匆匆走进宫殿。

    原本殿内的声声呜咽,在他踏入的瞬间戛然而止。

    百官们下意识地为他让出一条道路。

    “太傅。”

    为首的刘祜满脸哀伤,见到顾熙归来,仿佛看到了希望,连忙迎上前去,“母后她....”

    “太傅...”未等刘祜说完,邓绥那虚弱的声音便传了出来。

    此时的她脸色苍白。

    整个人仿佛就只剩下了一口气一般。

    顾熙快步走到她身边,看着邓绥,不禁深深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太后,臣来了。”

    “太傅...”

    邓绥艰难地转过头,看向顾熙,原本黯淡无神的眼神,渐渐恢复了些许光彩。

    并没有半点对于死亡的畏惧,反倒是笑了笑,道:

    “能在临终之前,再见太傅一面,朕心安矣。”

    顾熙苦涩笑了笑,问道:“太后可还有何交代?”

    “太傅,朕临朝至今,如何啊?”

    邓绥紧紧盯着顾熙,目光中满是期待,仿佛顾熙的回答,已超越了病痛带来的折磨。

    顾熙也没料到邓绥竟然会说这个问题。

    他沉默片刻,旋即无比认真地说道:“昔年孝和皇帝在世之时,便与臣言,太后有大丈夫之性。”

    “如今看来,孝和皇帝慧眼识珠。”

    “太后不仅仅是大丈夫,亦有大圣的风范。”

    顾熙的表情极为严肃,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真诚。

    闻言,邓绥的脸上笑容更甚,“能得太傅如此评价,朕知足了。”

    她的声音虽微弱,却透着一丝欣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昔年刚刚入宫之时,不敢有半点逾越,生怕触怒阴氏。”

    “甚至就连孝和皇帝立我为后,我都需要不断辞让。”

    “后临朝称制,更是艰难。”

    “不敢以万乘之国为儿戏,上求不欺天愧对先帝,下求不违背民意有负本心。”

    “好在有太傅相助。”

    “能让朕有脸面前去见孝和皇帝。”

    说着,她再一次看向了顾熙,眼神忽地愈发有神了起来,“太傅,朕时不久矣。”

    “大汉,拜托了!”

    顾熙紧紧的盯着邓绥,脸上悲伤之色渐浓。

    此时此刻,与昔年刘肇临终时的场景,竟是如此相似。

    岁月终究是带走了太多太多的人。

    无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何等的雄心壮志。

    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

    看着邓绥那灼灼的眼神,顾熙深深的吸了口气,旋即认真的点了点头:

    “臣,领命。”

    闻言,似乎就像是了结了心愿一般,邓太后的瞳孔忽地散开。

    整个人的眼睛也在这一瞬间渐渐合了起来。

    “母后!!!”

    伴随着刘祜的一声大喊,群臣纷纷跪下,那一声声哭泣之声亦是在这一刹那响了起来。

    元初九年三月癸巳。

    摄政太后邓绥崩世于长乐宫。

    谥和熹皇后。

    意为有功安人曰熹,与和帝同葬于顺陵。

    下葬之日,群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通,鸣钟鼓,天子举哀。.....

    ——————

    “元初九年三月,太后邓绥崩。

    后临朝十六载,不矜权位,与太傅顾熙共襄国事。

    时天行乖戾,水旱频仍,十载不绝;

    边关狼烟四起,匈奴犯塞,羌戎扰境;

    中原寇盗如猬毛,州郡骚然。

    后每闻黎元饥馑,辄中夜推枕,绕室彷徨,彻旦不寐。

    乃罢琼林之宴,减尚方之供,斥椒房珠翠充赈资,躬率六宫食粝衣素。

    由是德泽布于寰宇,流民得归田亩,虽黄潦赤地而仓廪不空,卒使海内复安,岁登丰穰。”

    ——《后汉书.皇后纪》第2/2页)

    他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顾熙与顾啸顾晟完全不同,他更像是一位运筹帷幄的统帅,深谙人心之道。

    他明白,在实力已然恢复的大汉面前,四方蛮夷心中唯有畏惧。

    也正是因为如此。

    为了此次出征,顾熙可谓大造声势。

    甚至兵峰未至,便已经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

    顾熙如今的威名,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当年他北上一举打穿南匈奴鲜卑乌桓联军的战绩可摆在那里。

    这种人心上的攻势是完全没有办法避免的。

    先零王朝本就是诸羌部落联合。

    当听闻这个消息之时,几乎瞬间大乱。

    大汉的强盛早已刻进了他们的心里。

    本就脆弱的联盟在这一刻起,彻底崩散。

    随着辅政狼莫被人刺杀,先零王朝的结局便已然注定。

    一个个部落相继来降。

    大汉的神威竟隐隐有了昔年之势,四方蛮夷皆臣服,三辅之地的羌患,彻底解决!

    ——元初六年。

    西南夷各部落不满大汉,越嶲郡夷人首领封联合周边各部落,集体反叛,甚至还攻陷了几个县,杀官夺民。

    顾熙亲率大军前往平叛。

    他依旧是利用着大汉的大势,于人心上给予打击。

    一边于暗中拉拢各个部族,一边同叛军主力作战。

    这是一场早已注定了结局的战争。

    除非有那种真正如铁通一般的死盟,不然的话要想完全避免掉顾熙的攻心之策是完全不可能的。

    尤其是如今的大汉早已恢复了过来。

    无论是从兵力也好,亦或是装备也罢,大汉将士都不是这些夷民能够比的了的。

    在经过一场大战之后。

    汉军大胜,斩首近两万余人。

    反叛的三十六个民族皆降。

    顾熙于益州制定了新的政策,调整朝廷对夷民的制度,减少赋税,并行羁縻政策收揽人心。

    他就像是一个修补匠一般。

    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将大汉因为这些年天灾所出现的漏洞全都堵上。

    然而,世事难料。

    就于元初九年,洛阳送来的消息还是让顾熙不得不停下脚步。

    ——邓绥患病了。

    其实这也算是正常现象。

    自顾熙当初北上之后,邓绥便已经兼顾起了赈灾之事。

    哪怕顾熙已经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

    但这却也注定是一件极为耗费心血之事。

    邓绥早就已经有了如顾熙一般的问题。

    只要听到灾情便通宵无法入睡。

    这一系列对心血的消耗,如今自然是要付出代价。

    此事对大汉的影响极大。

    虽然名义上的皇帝是刘祜。

    但又有谁不知邓绥与顾熙才是掌权之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邓绥可不是什么都靠着顾熙的。

    于赈灾、兴教育、推学术等等一系列上,邓绥都有着自己的建树。

    她的突然暴病。

    于大汉而言,同帝王无异!

    ......

    洛阳,长乐宫。

    顾熙心急如焚,匆匆走进宫殿。

    原本殿内的声声呜咽,在他踏入的瞬间戛然而止。

    百官们下意识地为他让出一条道路。

    “太傅。”

    为首的刘祜满脸哀伤,见到顾熙归来,仿佛看到了希望,连忙迎上前去,“母后她....”

    “太傅...”未等刘祜说完,邓绥那虚弱的声音便传了出来。

    此时的她脸色苍白。

    整个人仿佛就只剩下了一口气一般。

    顾熙快步走到她身边,看着邓绥,不禁深深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太后,臣来了。”

    “太傅...”

    邓绥艰难地转过头,看向顾熙,原本黯淡无神的眼神,渐渐恢复了些许光彩。

    并没有半点对于死亡的畏惧,反倒是笑了笑,道:

    “能在临终之前,再见太傅一面,朕心安矣。”

    顾熙苦涩笑了笑,问道:“太后可还有何交代?”

    “太傅,朕临朝至今,如何啊?”

    邓绥紧紧盯着顾熙,目光中满是期待,仿佛顾熙的回答,已超越了病痛带来的折磨。

    顾熙也没料到邓绥竟然会说这个问题。

    他沉默片刻,旋即无比认真地说道:“昔年孝和皇帝在世之时,便与臣言,太后有大丈夫之性。”

    “如今看来,孝和皇帝慧眼识珠。”

    “太后不仅仅是大丈夫,亦有大圣的风范。”

    顾熙的表情极为严肃,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真诚。

    闻言,邓绥的脸上笑容更甚,“能得太傅如此评价,朕知足了。”

    她的声音虽微弱,却透着一丝欣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昔年刚刚入宫之时,不敢有半点逾越,生怕触怒阴氏。”

    “甚至就连孝和皇帝立我为后,我都需要不断辞让。”

    “后临朝称制,更是艰难。”

    “不敢以万乘之国为儿戏,上求不欺天愧对先帝,下求不违背民意有负本心。”

    “好在有太傅相助。”

    “能让朕有脸面前去见孝和皇帝。”

    说着,她再一次看向了顾熙,眼神忽地愈发有神了起来,“太傅,朕时不久矣。”

    “大汉,拜托了!”

    顾熙紧紧的盯着邓绥,脸上悲伤之色渐浓。

    此时此刻,与昔年刘肇临终时的场景,竟是如此相似。

    岁月终究是带走了太多太多的人。

    无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何等的雄心壮志。

    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

    看着邓绥那灼灼的眼神,顾熙深深的吸了口气,旋即认真的点了点头:

    “臣,领命。”

    闻言,似乎就像是了结了心愿一般,邓太后的瞳孔忽地散开。

    整个人的眼睛也在这一瞬间渐渐合了起来。

    “母后!!!”

    伴随着刘祜的一声大喊,群臣纷纷跪下,那一声声哭泣之声亦是在这一刹那响了起来。

    元初九年三月癸巳。

    摄政太后邓绥崩世于长乐宫。

    谥和熹皇后。

    意为有功安人曰熹,与和帝同葬于顺陵。

    下葬之日,群臣百官陪位,黄门鼓吹三通,鸣钟鼓,天子举哀。.....

    ——————

    “元初九年三月,太后邓绥崩。

    后临朝十六载,不矜权位,与太傅顾熙共襄国事。

    时天行乖戾,水旱频仍,十载不绝;

    边关狼烟四起,匈奴犯塞,羌戎扰境;

    中原寇盗如猬毛,州郡骚然。

    后每闻黎元饥馑,辄中夜推枕,绕室彷徨,彻旦不寐。

    乃罢琼林之宴,减尚方之供,斥椒房珠翠充赈资,躬率六宫食粝衣素。

    由是德泽布于寰宇,流民得归田亩,虽黄潦赤地而仓廪不空,卒使海内复安,岁登丰穰。”

    ——《后汉书.皇后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