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终于,我有点好奇,也有点忑地走进了县文化馆。文化馆的赖老师是我们的组织者。一开始,这个创作小组有二十多个人,大多来自县城各个单位,也有从公社一级来的。大家坐在一起诚恐诚惶,听赖老师给我们介绍这次创作小组的活动目的和要点。先是赖老师讲课,说了故事创作的特点,方法等,然后就请了几个高安老人来给我们讲一些民间流传的故事。一天就过去了。
第二天再去,只剩下一半人。
赖老师说这是正常现象,要我们坚持搞创作。于是,在大家互相交流创作心得体会的同时,赖老师给我们下了任务。用三天时间来写一个故事。
我一听任务来了,浑身的“荷尔蒙”都运动起来,那根喜欢搞一点小名堂的筋,早已在心里蹦跶着,寻找写什么的思路了。
在听老人说故事的时候,有一段情节很触动我的内心。他说他们乡里有个地主,抗日战争时,加入了日本人的保安团,他仗了日本人的势力,对佃户很不好。秋收后,用大斗量进新谷,谁要争辩说几句,他就让他的保安团将人打一顿,还强关在他的红薯窖里。有一次,他竟然忘了被关的佃户,那个可怜的人差点活活饿死在地窖里。还好,佃户有个侄子去地主家吵着要他放人,他才想起来。
于是,我的构思就从这个情节出发,三天写了整整十多页纸。故事起个名字叫《李武大闹保安团》,许多精彩就写在“大闹”两个字上。我的心里储存着小时候听过的评书,《武松》,《鲁智深三打镇关西》等等,那些武打的片段一直就在心里。这时候,我只要翻出记忆,剪辑其中的关节,就可以一一用了上去。最后写个结尾是,李武与几个佃户就此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为了写好这个故事,我每天晚上都在教室,也学二胡郑点支蜡烛,一直写到深夜1点多。这段时间用饭票换的米糖成了我的夜点心。反正是白天嚼米糖,晚上也嚼米糖。我们一寝室的人都这样,她们为体力运动加油,我为脑力运动加油。加油的结果,我们所有人的“
铁齿铜牙”都成了“龋齿蛀牙”了。
最后,我们创作组有六个人交了卷。我们互相交换看,然后提意见。真的,他们被我的故事都吸引了,第一吃惊的就是我一个女子,怎么会写出那么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第二是怎么想到给地主编了一个名字叫“卞仁道”,还因为他对佃户苛刻,背后大家都叫他“杀人刀”,第三还想到最后他们就此去参加了抗日队伍。
赖老师很满意,但是,交到省一级的故事是另一个人的,他说因为我的故事太长了。不过,我的稿件要留给他们,由文化馆收录。
我也习惯了,因为我来高安师范时就把我的“三算结合”自编教材留给了我插队的县教育局。这不就是同一个版本的“人生琐事”?这种有播种没有收获的情况,人的一生很多很多,踏过去继续努力!
当然,人做什么事都应该不求回报,抱着个无所谓的心态,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和烦恼了。万一留了一点痕迹下来,便是心满意足。
县文化馆是在筠阳镇那条“南京路”上的。那几天,我天天要在浮桥上来来往往。居然发现,我们班的新同学牛洪泳经常在浮桥上与班里某个同学聊天。他真的是很会“嘎三胡”,可就是不去拉二胡,也不去运动场上为班级喊一声加油,就连作业也不做。他就只有一个爱好,喜欢找人谈心,谈了这个谈那个,谈转了一圈了,还是谈心。不过那时,他看到我是很客气的,每次碰见居然还会特地站起身来,轻松自如又热情洋溢地打招呼。
也很巧,我在文化馆的门口,碰到了小美女郑远芳。
她看见我又是意外又是高兴,一把拽住我说:“姐,去我哥那儿。”
我惊喜不已,她居然与我说话了,我简直就把她的话奉为了“金科玉律”,马上,我与她一起到了县采茶戏剧团。高安县那条“南京路”的尽头,就是县城最大的影剧院,旁边有个小院,进去后就听见“咿咿阿阿”的唱戏吊嗓的声音。
院子周围都有平房,是演员们的集中住宿地。
第二天再去,只剩下一半人。
赖老师说这是正常现象,要我们坚持搞创作。于是,在大家互相交流创作心得体会的同时,赖老师给我们下了任务。用三天时间来写一个故事。
我一听任务来了,浑身的“荷尔蒙”都运动起来,那根喜欢搞一点小名堂的筋,早已在心里蹦跶着,寻找写什么的思路了。
在听老人说故事的时候,有一段情节很触动我的内心。他说他们乡里有个地主,抗日战争时,加入了日本人的保安团,他仗了日本人的势力,对佃户很不好。秋收后,用大斗量进新谷,谁要争辩说几句,他就让他的保安团将人打一顿,还强关在他的红薯窖里。有一次,他竟然忘了被关的佃户,那个可怜的人差点活活饿死在地窖里。还好,佃户有个侄子去地主家吵着要他放人,他才想起来。
于是,我的构思就从这个情节出发,三天写了整整十多页纸。故事起个名字叫《李武大闹保安团》,许多精彩就写在“大闹”两个字上。我的心里储存着小时候听过的评书,《武松》,《鲁智深三打镇关西》等等,那些武打的片段一直就在心里。这时候,我只要翻出记忆,剪辑其中的关节,就可以一一用了上去。最后写个结尾是,李武与几个佃户就此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为了写好这个故事,我每天晚上都在教室,也学二胡郑点支蜡烛,一直写到深夜1点多。这段时间用饭票换的米糖成了我的夜点心。反正是白天嚼米糖,晚上也嚼米糖。我们一寝室的人都这样,她们为体力运动加油,我为脑力运动加油。加油的结果,我们所有人的“
铁齿铜牙”都成了“龋齿蛀牙”了。
最后,我们创作组有六个人交了卷。我们互相交换看,然后提意见。真的,他们被我的故事都吸引了,第一吃惊的就是我一个女子,怎么会写出那么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第二是怎么想到给地主编了一个名字叫“卞仁道”,还因为他对佃户苛刻,背后大家都叫他“杀人刀”,第三还想到最后他们就此去参加了抗日队伍。
赖老师很满意,但是,交到省一级的故事是另一个人的,他说因为我的故事太长了。不过,我的稿件要留给他们,由文化馆收录。
我也习惯了,因为我来高安师范时就把我的“三算结合”自编教材留给了我插队的县教育局。这不就是同一个版本的“人生琐事”?这种有播种没有收获的情况,人的一生很多很多,踏过去继续努力!
当然,人做什么事都应该不求回报,抱着个无所谓的心态,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和烦恼了。万一留了一点痕迹下来,便是心满意足。
县文化馆是在筠阳镇那条“南京路”上的。那几天,我天天要在浮桥上来来往往。居然发现,我们班的新同学牛洪泳经常在浮桥上与班里某个同学聊天。他真的是很会“嘎三胡”,可就是不去拉二胡,也不去运动场上为班级喊一声加油,就连作业也不做。他就只有一个爱好,喜欢找人谈心,谈了这个谈那个,谈转了一圈了,还是谈心。不过那时,他看到我是很客气的,每次碰见居然还会特地站起身来,轻松自如又热情洋溢地打招呼。
也很巧,我在文化馆的门口,碰到了小美女郑远芳。
她看见我又是意外又是高兴,一把拽住我说:“姐,去我哥那儿。”
我惊喜不已,她居然与我说话了,我简直就把她的话奉为了“金科玉律”,马上,我与她一起到了县采茶戏剧团。高安县那条“南京路”的尽头,就是县城最大的影剧院,旁边有个小院,进去后就听见“咿咿阿阿”的唱戏吊嗓的声音。
院子周围都有平房,是演员们的集中住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