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维琪读后感:

    《高安师范那些事》是汪建华继《红土地纪事上卷》后的又一部自传体小说。她一边写作我一路拜读...

    随着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我重拾往事记忆:时而愉悦,时而落寂,时而揪心,时而悲戚。有的情景记忆犹新,有些片段似曾淡忘。小说写的生动具象,笔触细腻自然。很喜欢建华的写作风格,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全然真实感受,让读者身临其境,随之喜与欢,伴之悲与痛。

    我和汪建华是高师同窗好友,从进校起就在一个班级共一个寑室。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兴趣相投,我俩相伴一路走来。她是班上的团支书,又是我们班每次文艺演出的总负责,集编、导、演(歌、舞、朗诵、相声等)为一身,才华出众人人称颂,-位让我倾慕的知识女性。两年后毕业,同学们依依不舍各奔东西,所庆幸的是建华留校执教,我分配机关工作,同在一个县城,我俩的友情得以继续。

    建华嗜书如命,学习乃是她一生的追求,她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乐此不疲,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生活这一方天地。有时我会认为她"轴""倔"甚至"有点傻",但这些恰恰是她身上的闪光点,他人望尘莫及。一年又一年,我们在各自的生活工作圈忙碌着,见面的机会少了,叙旧的话题也少了,但彼此心里都有对方。以后几年发生的诸多事耳闻多于眼见,有些都是从这部书中才知晓。若干年后我们在上海重逢了,缘分让我们的友情延续至今。

    借此提上浓重一笔:我读汪建华小说的同时,拜读了耿坚老师为小说的每一章节给予的更高度多层面的恰如其分的点评,读来倍受启发,受益匪浅,希望读者一定别错过。

    2025年3月

    曹老师读后感:

    收到你的文章一周了。每天我都在手机上阅读,断断续续地看,读得慢,一天只几章(一是要护眼,手机久看眼痛;二是我的确少有大段的空闲)。

    啊,你写得很细腻,很全面,按时序整十年。从进高师直

    到离开,十年间,赣沪两地转换,几度身份改变:从学生到教师,从女孩到母亲,从江西到上海,坎坷的知青之路,非凡的求学恋爱历程,心境跌宕起伏,中间多少酸苦,,参差人生几多自慰疗伤自我开导的豁达和感悟。真的,我很早(在高安师范时就曾与你的同学我的恋人现在的夫人)说过,如今依然还这样认为:“汪建华是你们同学中一个大大咧咧,既简单认真又书呆子气是个少有世故的人”。你的先生蔡新华我也挺熟,印象很好,“他的确是干实事的人”(今天该称之为有“工匠”精神的人。后来我大学毕业到企业工作也见识过好些像他这类的人才,只是因时代变更环境大局的取向而怠慢了这么一批人,也是遗憾可惜的)。我始终认为你与蔡的结合是互补,是最合适的,当初你的选择绝对是对的,不容易,很坚定,原配走到了今天,值得称道值得珍惜。其实高安师范还有一位与你一样有着单纯太具书生气也不谙世故的上海女教师,她在你的文中也有表述,就是74届宜春师范分配来的教语文的陈老师,我对她也一直好感肯定的。

    你的文章不仅仅是自述写了生平,还穿插了好些同代人的不幸家境和学生本人各自面对现实的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其人生观的自然展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反映了时代变更的轨迹……

    我估摸你的长文不会少于二十万字。虽然长,但一旦点开阅读就会被吸引一直看下去,看似静静流水,细读却极有份量。虽然我是断续地阅读,但意欲和思绪却一直是连贯着的,从来没有中断的感觉。这是因为你文中的情、景、人、事,都是我熟悉也亲历且感兴趣又有共鸣的,我想只要有过那段经历的人读到,一定都会身临其境感触深深,会读得出更深层次更触动心灵的东西……

    我读完,掩卷,第一感觉便是,这并非是概念上的小说,通篇就是倾情地述说,绝对的写真,是一篇纪实的报告文学,因为全文没有任何的虚构与雕痕,全是真真切切的人,确确实实的事,记叙描写都是感情真挚的渲泻,都是发自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