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出征前夕,突生变故

    此时,来护儿身后的三名年轻将领也上前一步,一齐躬身对秦昇施礼道:

    “多谢秦大将军救我们父子性命。”

    秦昇看他们三人眉眼皆与来护儿有几分相像,便笑着对来护儿道:

    “想来他们三位便是来公的三位公子吧。”

    来护儿点了点头,随后向秦昇介绍起了自己的三个儿子。

    最左边那位乃是他的长子来楷,如今官任通议大夫。

    中间那位乃是他的第五子来弘,官任金紫光禄大夫。

    最右边那位乃是第六子来整,官任左光禄大夫,襄阳县公。

    秦昇听完来护儿的引见却是笑而不语。

    因为他知道来护儿一共有十二个儿子,其中最有名的却不是眼前的三人,而是他的第十一子来恒和第十二子来济。

    不过他这两个儿子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勇武而是因为他们的学问,历史上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时,这兄弟二人都位居宰相,使得许敬宗忍不住感慨说来护儿的儿子做宰相,虞世南的儿子做工匠由此可见文武将相都不是天生的,这便是典故“文武无种”的由来。

    秦昇跟来护儿三个儿子回过礼后,便跟来护儿问起征伐高句丽之事。

    来护儿对此早有准备,当即笑笑道:

    “如今已经入秋,海面上刮的都是西风,正是征伐高句丽的最好时机。

    只不过秦大将军帐下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或许在船上并不适应,因此末将建议大将军不妨让将士们上船先吃住上几日,待渐渐适应了战船上的颠簸,到时候再出海远征高句丽。”

    秦昇心中暗赞来护儿考虑得周到,随即点了点头道:

    “论水战我远不如来公精通,一切就按来公说的办吧。”

    眼看秦昇如此尊重自己的意见,来护儿心中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气。

    因为他最怕的就是秦昇刚愎自用,跟杨广一样听不进自己的劝告,最终再次落得一个铩羽而归的下场。

    要知道,在之前第三次征伐高句丽的战争中,来护儿也是率大隋水师渡海,直取高句丽腹地,大败高句丽军,攻破了高句丽重镇奢毕城,随时准备攻打平壤。

    当时高句丽王高元见平壤势危,便立即派使者去跟杨广请降,不仅同意对大隋称臣,同时还愿意将隋朝叛臣斛斯政送还给大隋。

    杨广认为教训高句丽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便同意接受高句丽王高元的投降,下旨要来护儿班师回朝。

    可来护儿知道这是彻底击败高句丽的最后机会,不甘心就这么班师回朝,当即召来军中诸将商议,跟他们说朝廷三次征伐高句丽都未能彻底平定他们,如果这次撤军,恐怕就再也不能杀回来了。

    因此,他打算趁现在高句丽军队疲惫不堪,派兵攻下平壤,俘获高句丽王高元,最终凯旋而还。

    其他将领都被来护儿这个疯狂的念头给吓住了,纷纷劝他不要违抗圣命,以免被天子治罪。

    眼见无人支持自己,来护儿最终只能无奈含恨班师回朝。

    就在隋军撤出高句丽不久,高句丽王高元便立即反悔,拒绝对大隋称臣,杨广虽说气得暴跳如雷,可大隋的国力却已经不没办法支持他第四次征伐高句丽了。

    对于来护儿而言,当年的仓促撤军功败垂成无疑是他此生的意难平。

    如今秦昇要再征高句丽,无疑是给了他来护儿一个洗刷旧日耻辱弥补当年遗憾的机会。

    这一次,他一定要让高句丽人血债血偿。

    ……

    几天后,五万隋军开始在涿州港陆续登船。

    这五万隋军中,除了从河北道各个鹰扬府征召的四万府兵,还有五千北府兵和五千背嵬军。

    之所以要带上四万府兵,自然是为了练兵,毕竟在训练场上是练不出精兵的,只有在战场上才能练出百战精锐。

    至于五千北府军和五千背嵬军,自然是为了一些难缠的战事做准备。

    虽说北府军和背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