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卖掉工作,静等鱼儿上钩
见‘鱼儿’快要上钩了,姜姒满意地勾了勾唇角。
去棉纺厂的路上,正好路过星火日夜商店,这年头不管去谁家,空着手总是不好的。
看到店里有新上市的酥梨,姜姒买了一些。
一半放到空间里,明天给三叔公炖个小吊梨汤。
她不会做饭,但是炖个梨汤还是可以的。
三叔公是高烧引起的肺炎并发症,用灵泉熬梨汤,最适合不过了。
余下的一半,姜姒用尼龙绳网兜一装,按照周科长给的地址找了过去。
只是……
刚进棉纺厂家的属院走了不到三分钟,姜姒就懵圈了。
门口的大爷倒是给她指了一个方向,可家属院里的房子实在是太多了。
一眼望过去,全是清一色的红砖筒子楼。
最麻烦的是,这些楼的编号还不是按顺序编的。
正想着找个人问问的时候,身后突然响起了一道爽朗的女声。
“……是小姜同志吗?”
姜姒回过头,就看到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穿着一身淡黄色列宁装的女人。
“我是姓姜,您是?”
“我是周科长的爱人,你叫我张婶子就行。”
张丽华笑着自我介绍了一下,又道,“咱棉纺厂的家属院设计的不怎么合理,谁来了都得犯迷糊。”
“今天老周走的时候特意和我说了一下,让我出来迎迎你。”
原来是这样。
姜姒听完赶忙打了一声招呼,“婶子你好,我是姜姒。”
“好好好~那我们边走边说吧。”
不管这事能不能成,张丽华礼数做的足足的。
等到了家,她让姜姒随便坐。
自己则是泡了一杯麦乳精出来,“小姜,你先喝着甜甜嘴,再有二十来分钟老周就回来了,我去炒两个菜,一会咱们边吃边聊。”
“婶子你先别忙活了,其实我今天来找周科长,是为了工作的事来的。”
这事,张丽华是知情的,她没办法装不知道。
“你的事,我们家老周中午都和我说了,他说你这个工作原先打算转给你的妹妹,现在又不打算转了?”
姜姒点点头,嗯了一声。
张丽华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那……那你现在想继续回去上班,还是?”
“婶子,不瞒你说,她不是我亲妹,这个工作我也从来没想过要转给她。”
“但我们家情况特殊,我爸他……算了,不提他了。”
“总之这个工作我肯定是保不住的,与其这样,我还不如把工作卖了。”
“只是我刚来棉纺厂上班还不到一个月,身边也没什么朋友,不知道婶子你身边没有认识的人想买工作?”
“价格我也不多要,按现在市价给就可以,如果能换成票据就更好了。”
姜姒现在手里不缺钱,票据虽然有,但以后过日子,要用票的地方多了去了,光是手里的这些显然是不够的。
之所以选择找周科长,说到底还是为了图省事。
毕竟,周科长是劳资科的一把手,又是棉纺厂的老人儿,他出面的话,厂里肯定不会故意卡着手续不放。
“小姜,你想好了吗?”张丽华的声音忽然有些发颤。
“是的,婶子,要不然我也不会这个点过来了。”
见姜姒真有卖工作的打算,张丽华激动地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两年不仅学校停了课,沪市的各大工厂也都无一例外的冻结了招工指标。
当然这是对外的说法,有还是没有,这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就算有少量的指标那也是厂里内部消化了。
真要给了外人,厂里的那些老员工们还不得把天给吵翻了。
七月那会,66届初高中毕业生分配政策一出来,张丽华就感觉后面67和68届的学生讨不了好。
虽说上面一直强调,分配政策大致相同,可城里的岗位就这么多。
66届的学生都已经占的差不多了,哪还有多余的位置去安排后面的学生?
果不其然,上个月67届毕业生分配政策一出,天都塌了!
反正棉纺厂家属院里这么多孩子,张丽华就没见几个是留在城里的。
运气好点的被安排到了近郊的崇明农场,少部分人被分配到了外省支援三线建设,余下的那些全部被安排到了农村插队。
这不,前段时间,张丽华托熟人悄悄打听了一下68届的分配政策。
对方虽然没有明说,但张丽华一听对方那迟疑的语气,就知道老幺他们这一届大概率是要‘一片红’了。
她不是没有想过要给老幺买个工作,可问题是,这年头的正式工都是铁饭碗。
工资高福利好,等以后退休了还可以让家里的孩子顶班,谁舍得拿出去卖?
退一万步说,就算要卖那也是先紧着亲朋好友,怎么可能卖给她这个外人?
如今,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落在了自己的头上,张丽华想矜持都矜持不起来。
“小姜,你说话敞亮,那婶子也直说了。”
“我们家老幺现在还没有工作,如果你这个工作真想好了要卖,那不如卖给我吧。”
“你放心,钱方面,婶子保证不叫你吃亏。”
说着,张丽华回卧室抱了一个饼干铁盒出来,该说的话也都说到了明处。
姜姒的这个工作是坐办公室的,不像别的工种,进了单位还要熬三年学徒工。
沪市这边,学徒工第一年工资是16块,另外会有1块8毛4的服装费,合计:17块8毛4。
第二年和第三年,工资每年上涨2块钱,服装费不变。
等到了第四年,转正定级后,工资才能到36元。
所以沪市一直流传着“36元万岁!”这么一句戏言。
至于工作到底能卖多少钱,这个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全看双方怎么谈了。
不过有一点共识就是,卖价基本上都是2到3年的工资。
“小姜你现在每个月工资28元,三年下来就是1008元。”
“棉纺厂的福利好,逢年过节会发一些水果,肉票,布票等等,工资超20元每个月还会配发一张工业券,这些算下来,一年福利差不多有个30元,三年给你算100。”
“另外,正式工和学徒工三年的工资差价在288元左右,这个婶子按300补给你。”
不为别的,就为老幺少吃这三年苦,这个情她也得承姜姒的。
姜姒原先的心理价位也就是一千左右,没想到对方的诚意这么足。
她也没矫情说不要,痛痛快快的应了下来。
“可以的,婶子,就按你说的来。”
“诶,好好好,那就这么说定了!”
张丽华忙不迭的点头,又将铁盒打开,拿了一堆票据出来。
“我听你说想多换点票,你看看这里面有你想要的吗?要是没有的话,你和我说一下要什么票,我给你想想办法。”
家属院大也有大的好处,别的不敢说,票据这些凑凑还是有的。
而且他们一家除了老幺之外,都是吃公家饭的,每月到手的票据可不少。
姜姒看了一下,这个年代的票据种类还真的是五花八门。
粮票就算了,她空间能种粮。
油票好像也用不着,空间里有【一键榨油】的功能,到时候多种点油菜就可以。
最后姜姒挑了一些工业券,肥皂券,香皂券,卫生纸票,卫生带票,洗涤用品票。
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她得多买一些放空间里存着,有备无患。
手表票也要了一张,她手里的那几块手表太打眼了,姜姒打算买块普通点的,方便看时间。
张丽华:“粮票,油票,布票这些你不要吗?”
这几种票据可都是紧俏货,她攒了小半年呢。
“够了,婶子,我那还有一些。”姜姒道。
今天她从渣爹那要了不少布票,而且沈清清房里还有不少没用过的纯棉布料,这些足够她用了。
两人正说着话,门口传来了动静。
是周科长的声音。
张丽华立马一脸喜色的跑去开门,顺便将转工作的事和他说了,哪知道周科长听了却眉头一皱。
“小姜,现在的工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工作转让手续提交了,你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还有下乡也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你确定你能吃下这个苦?”
正式工名额固然心动,可他不愿意为了这个埋没了自己的良心。
而姜姒听了这番话之后,也不禁有些感慨。
一个陌生人都能做到如此,可她的亲生父亲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她的死活,一心只想把她哄去乡下!
“抱歉周科长,上午我是逼的没办法才那么说的,其实我没打算下乡。”
“而且转让工作这事,我已经深思熟虑过的,这点请您放心。”
“等处理完家里的这些事,我就要离开沪市了。”
见她神色认真,周科长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嘱咐妻子,别让人家小姑娘吃亏了。
“你这话说的,我是那种人吗?”
张丽华将准备好的钱票递给了姜姒。
姜姒也没客气,当着他们夫妇俩的面清点了一遍,扣掉她要的那些票据,到手1220元。
接下来,双方又签了一份协议并按了手印。
事情办妥,姜姒稍坐了一会便起身告辞。
“叔,婶,那我就先走了。”
“小姜,吃了晚饭再走吧,我做了红烧肉,一滴水都没放,用黄酒焖了2个小时,可香了。”
姜姒笑了笑,“不了,婶子,家里还有点事。”
见她执意要走,外面的天色也不早了,周科长夫妇俩就没再劝。
只是临走时,张丽华从橱柜里拿了一个饭盒,这是上个月刚买的,还没用过。
她装了满满一盒红烧肉,塞到了姜姒手里,“拿回去吃,别不好意思。”
姜姒推辞不过,只能收下。
但她也没有立马回去,而是找了一家国营饭店。
出来时那帮‘鱼儿’已经露了头,总得给他们一点咬钩的时间。
只可惜,等姜姒慢条斯理的吃完饭,又慢悠悠的回到家,家里还是她走之前的模样。
不过姜姒倒是一点也不急,反正今天才第一天,而且她总觉得这帮‘鱼儿’不会让她等太久。
毕竟一万块的吸引力,还是很强大的——
去棉纺厂的路上,正好路过星火日夜商店,这年头不管去谁家,空着手总是不好的。
看到店里有新上市的酥梨,姜姒买了一些。
一半放到空间里,明天给三叔公炖个小吊梨汤。
她不会做饭,但是炖个梨汤还是可以的。
三叔公是高烧引起的肺炎并发症,用灵泉熬梨汤,最适合不过了。
余下的一半,姜姒用尼龙绳网兜一装,按照周科长给的地址找了过去。
只是……
刚进棉纺厂家的属院走了不到三分钟,姜姒就懵圈了。
门口的大爷倒是给她指了一个方向,可家属院里的房子实在是太多了。
一眼望过去,全是清一色的红砖筒子楼。
最麻烦的是,这些楼的编号还不是按顺序编的。
正想着找个人问问的时候,身后突然响起了一道爽朗的女声。
“……是小姜同志吗?”
姜姒回过头,就看到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穿着一身淡黄色列宁装的女人。
“我是姓姜,您是?”
“我是周科长的爱人,你叫我张婶子就行。”
张丽华笑着自我介绍了一下,又道,“咱棉纺厂的家属院设计的不怎么合理,谁来了都得犯迷糊。”
“今天老周走的时候特意和我说了一下,让我出来迎迎你。”
原来是这样。
姜姒听完赶忙打了一声招呼,“婶子你好,我是姜姒。”
“好好好~那我们边走边说吧。”
不管这事能不能成,张丽华礼数做的足足的。
等到了家,她让姜姒随便坐。
自己则是泡了一杯麦乳精出来,“小姜,你先喝着甜甜嘴,再有二十来分钟老周就回来了,我去炒两个菜,一会咱们边吃边聊。”
“婶子你先别忙活了,其实我今天来找周科长,是为了工作的事来的。”
这事,张丽华是知情的,她没办法装不知道。
“你的事,我们家老周中午都和我说了,他说你这个工作原先打算转给你的妹妹,现在又不打算转了?”
姜姒点点头,嗯了一声。
张丽华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那……那你现在想继续回去上班,还是?”
“婶子,不瞒你说,她不是我亲妹,这个工作我也从来没想过要转给她。”
“但我们家情况特殊,我爸他……算了,不提他了。”
“总之这个工作我肯定是保不住的,与其这样,我还不如把工作卖了。”
“只是我刚来棉纺厂上班还不到一个月,身边也没什么朋友,不知道婶子你身边没有认识的人想买工作?”
“价格我也不多要,按现在市价给就可以,如果能换成票据就更好了。”
姜姒现在手里不缺钱,票据虽然有,但以后过日子,要用票的地方多了去了,光是手里的这些显然是不够的。
之所以选择找周科长,说到底还是为了图省事。
毕竟,周科长是劳资科的一把手,又是棉纺厂的老人儿,他出面的话,厂里肯定不会故意卡着手续不放。
“小姜,你想好了吗?”张丽华的声音忽然有些发颤。
“是的,婶子,要不然我也不会这个点过来了。”
见姜姒真有卖工作的打算,张丽华激动地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两年不仅学校停了课,沪市的各大工厂也都无一例外的冻结了招工指标。
当然这是对外的说法,有还是没有,这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就算有少量的指标那也是厂里内部消化了。
真要给了外人,厂里的那些老员工们还不得把天给吵翻了。
七月那会,66届初高中毕业生分配政策一出来,张丽华就感觉后面67和68届的学生讨不了好。
虽说上面一直强调,分配政策大致相同,可城里的岗位就这么多。
66届的学生都已经占的差不多了,哪还有多余的位置去安排后面的学生?
果不其然,上个月67届毕业生分配政策一出,天都塌了!
反正棉纺厂家属院里这么多孩子,张丽华就没见几个是留在城里的。
运气好点的被安排到了近郊的崇明农场,少部分人被分配到了外省支援三线建设,余下的那些全部被安排到了农村插队。
这不,前段时间,张丽华托熟人悄悄打听了一下68届的分配政策。
对方虽然没有明说,但张丽华一听对方那迟疑的语气,就知道老幺他们这一届大概率是要‘一片红’了。
她不是没有想过要给老幺买个工作,可问题是,这年头的正式工都是铁饭碗。
工资高福利好,等以后退休了还可以让家里的孩子顶班,谁舍得拿出去卖?
退一万步说,就算要卖那也是先紧着亲朋好友,怎么可能卖给她这个外人?
如今,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落在了自己的头上,张丽华想矜持都矜持不起来。
“小姜,你说话敞亮,那婶子也直说了。”
“我们家老幺现在还没有工作,如果你这个工作真想好了要卖,那不如卖给我吧。”
“你放心,钱方面,婶子保证不叫你吃亏。”
说着,张丽华回卧室抱了一个饼干铁盒出来,该说的话也都说到了明处。
姜姒的这个工作是坐办公室的,不像别的工种,进了单位还要熬三年学徒工。
沪市这边,学徒工第一年工资是16块,另外会有1块8毛4的服装费,合计:17块8毛4。
第二年和第三年,工资每年上涨2块钱,服装费不变。
等到了第四年,转正定级后,工资才能到36元。
所以沪市一直流传着“36元万岁!”这么一句戏言。
至于工作到底能卖多少钱,这个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全看双方怎么谈了。
不过有一点共识就是,卖价基本上都是2到3年的工资。
“小姜你现在每个月工资28元,三年下来就是1008元。”
“棉纺厂的福利好,逢年过节会发一些水果,肉票,布票等等,工资超20元每个月还会配发一张工业券,这些算下来,一年福利差不多有个30元,三年给你算100。”
“另外,正式工和学徒工三年的工资差价在288元左右,这个婶子按300补给你。”
不为别的,就为老幺少吃这三年苦,这个情她也得承姜姒的。
姜姒原先的心理价位也就是一千左右,没想到对方的诚意这么足。
她也没矫情说不要,痛痛快快的应了下来。
“可以的,婶子,就按你说的来。”
“诶,好好好,那就这么说定了!”
张丽华忙不迭的点头,又将铁盒打开,拿了一堆票据出来。
“我听你说想多换点票,你看看这里面有你想要的吗?要是没有的话,你和我说一下要什么票,我给你想想办法。”
家属院大也有大的好处,别的不敢说,票据这些凑凑还是有的。
而且他们一家除了老幺之外,都是吃公家饭的,每月到手的票据可不少。
姜姒看了一下,这个年代的票据种类还真的是五花八门。
粮票就算了,她空间能种粮。
油票好像也用不着,空间里有【一键榨油】的功能,到时候多种点油菜就可以。
最后姜姒挑了一些工业券,肥皂券,香皂券,卫生纸票,卫生带票,洗涤用品票。
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她得多买一些放空间里存着,有备无患。
手表票也要了一张,她手里的那几块手表太打眼了,姜姒打算买块普通点的,方便看时间。
张丽华:“粮票,油票,布票这些你不要吗?”
这几种票据可都是紧俏货,她攒了小半年呢。
“够了,婶子,我那还有一些。”姜姒道。
今天她从渣爹那要了不少布票,而且沈清清房里还有不少没用过的纯棉布料,这些足够她用了。
两人正说着话,门口传来了动静。
是周科长的声音。
张丽华立马一脸喜色的跑去开门,顺便将转工作的事和他说了,哪知道周科长听了却眉头一皱。
“小姜,现在的工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工作转让手续提交了,你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还有下乡也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你确定你能吃下这个苦?”
正式工名额固然心动,可他不愿意为了这个埋没了自己的良心。
而姜姒听了这番话之后,也不禁有些感慨。
一个陌生人都能做到如此,可她的亲生父亲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她的死活,一心只想把她哄去乡下!
“抱歉周科长,上午我是逼的没办法才那么说的,其实我没打算下乡。”
“而且转让工作这事,我已经深思熟虑过的,这点请您放心。”
“等处理完家里的这些事,我就要离开沪市了。”
见她神色认真,周科长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嘱咐妻子,别让人家小姑娘吃亏了。
“你这话说的,我是那种人吗?”
张丽华将准备好的钱票递给了姜姒。
姜姒也没客气,当着他们夫妇俩的面清点了一遍,扣掉她要的那些票据,到手1220元。
接下来,双方又签了一份协议并按了手印。
事情办妥,姜姒稍坐了一会便起身告辞。
“叔,婶,那我就先走了。”
“小姜,吃了晚饭再走吧,我做了红烧肉,一滴水都没放,用黄酒焖了2个小时,可香了。”
姜姒笑了笑,“不了,婶子,家里还有点事。”
见她执意要走,外面的天色也不早了,周科长夫妇俩就没再劝。
只是临走时,张丽华从橱柜里拿了一个饭盒,这是上个月刚买的,还没用过。
她装了满满一盒红烧肉,塞到了姜姒手里,“拿回去吃,别不好意思。”
姜姒推辞不过,只能收下。
但她也没有立马回去,而是找了一家国营饭店。
出来时那帮‘鱼儿’已经露了头,总得给他们一点咬钩的时间。
只可惜,等姜姒慢条斯理的吃完饭,又慢悠悠的回到家,家里还是她走之前的模样。
不过姜姒倒是一点也不急,反正今天才第一天,而且她总觉得这帮‘鱼儿’不会让她等太久。
毕竟一万块的吸引力,还是很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