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以牙还牙,将姐弟俩打包送走
林月茹走的时候特意把户口本带走了,她以为这样就能拿捏自己?
姜姒送她四个大字:洗洗睡吧!
“公安同志,我家的户口簿,购粮本,煤本,粮票,油票都装在一起,那个匣子他们也拿走了。”
“今天已经23号,明天就是发定量粮票的日子,要是没有购粮本,我们家下个月真的要喝西北风了。”
“还有,我妹妹马上要下乡了,知青办那边还需要户口本登记。”
公安同志还以为什么事呢。
其中一位领导模样的男人,当即从口袋里拔出了钢笔,边写边道。
“我给你写个情况说明,明天上午你去公安局的户籍科,找一位姓张的干事,到时候让他先把户口本给你补办出来。”
“粮本和煤本这个也简单,粮管所和煤管所那边都有纸质档案,你下午拿着户口本去补办一下就可以了。”
“公安同志,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
姜姒这话可不是说说,在得知刚才写材料的这位,正是辖区公安局的副局长后,姜姒心里顿时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早,她先去国营商店,买了一面锦旗!
然后一进公安局,她就捧着锦旗满科室的打听。
“你好,我想问一下,李副局的办公室在哪?”
直到将公安局上上下下十几个科室都问了个遍,姜姒这才心满意足的去了李副局的办公室。
最后的结果就是,李副局满脸笑意的收下锦旗,随后领着姜姒亲自把人送到了户籍科。
他和张干事说了什么,姜姒没听到。
不过从她进了户籍科到最后拿到新的户口本,总共没超过一个小时。
当然,姜姒也没错过这个机会。
断亲书和借口她都准备好了,她要借着这个机会将自己的户口给分出来!
哪知道她刚一张口,张干事连问都没问就帮她办了。
看着新鲜出炉的两个户口本,姜姒也顾不上高兴,出了公安局,她就直奔市知青办。
她这个人,吃什么都行,就是不吃亏。
而且还超记仇!
他们一家人算计自己下乡的事,姜姒不仅没忘,还要送他们一份大礼!
“同志你好,我来咨询一下下乡插队的事。”
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一听来活了,立马精神了起来,他就喜欢这种有觉悟的小同志。
“坐吧,叫什么?哪一届的毕业生。”
“67届的,沈清清。”
报出名字的时候,姜姒丝毫不慌。
她和沈清清本就是一个爹生的,即使沈清清的五官再像林月茹,仔细看还是有渣爹的影子在的。
只是,姜姒是偏清冷挂的那种长相。
而沈清清的脸还有身材,都是偏幼态的那种。
哦,差点忘了,她眼尾还有一颗泪痣。
为此,早上出门时,姜姒还特意用墨水点了一颗。
这会,她乖乖巧巧的坐在那,垂着眼睑。
从办事人员的角度来看,恰好能看到那颗泪痣。
不过姜姒想多了,这里的办事人员每天经手的学生,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要是一一核对来人的身份那得累死。
所以他们只关心两件事。
第一:名单上有没有这个人。
第二:有没有带户口本。
工作人员翻了一下名单,确定有沈清清,又看了一眼姜姒递过来的户口本。
行了,这下齐活了!
见姜姒斯斯文文的坐在那,工作人员笑着道。
“想好要去哪里没有?要是没有的话,就去黑省吧。”
“那边地多活少,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空闲的时候,还可以跟着当地人一起去跑跑山。”
“他们那边的供销社都有专门的收购点,平时捡捡山货,日子不比城里差。”
“要是运气好,碰到人参还有灵芝这些,一年可不少挣!”
这个,听上去还真不错。
但姜姒可不是什么烂好人,要不是插队可选地里没有大西北,她说什么也要送沈清清去西北吃土咽沙!
“谢谢你了同志,黑省好是好,可我特别怕冷,我想去南方行不行?”
这有什么行不行的。
工作人员立马道,“我们只是建议,最终还是看你自己,想去南方是吧,苏省,赣省,徽省,云省这几个地儿,你自己看看,喜欢哪个选哪个。”
“同志,我想去云省!”
啊?
工作人员愣住了,心里犹豫着要不要和这个小姑娘说一下实情。
云省这一批分配的地点都在西双市,那里的橡胶农场远离市区,交通不便。
去一趟县城坐拖拉机都要坐五六个小时。
对了,从沪市到西双市下面的农场,这期间要坐四天三夜的火车,两天的汽车,大半天的拖拉机,然后还要步行好几个小时的山路……
而且那边的活也不轻松,听说每天天不亮就要去橡胶林割胶,收集好的胶水还要自己担下山。
这姑娘看着娇滴滴的,也不像是个能吃苦的样子。
要是去了,不得哭死?
“小同志,你要不要再想想?”
“不用了,我已经决定好了!”
姜姒一脸坚定道,“领导说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身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想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想去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发光发热!”
这话一出,工作人员还咋劝?
当即就鼓掌了,“小同志,还是你的思想觉悟高!我这就给你安排!”
姜姒点点头又道,“论觉悟,我和我弟还差远了,我弟说了他要和我一起下乡,路上也好有个照应,就是他是68届的学生,不知道现在能不能报名?”
能,这怎么不能呢!
别看现在68届的分配政策还没有下发,但大体方针早就已经定好了。
这一批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一律都要下乡。
眼下,有人主动报名,工作人员自然不会阻拦。
确定了一下68届学生中有沈清越的名字后,工作人员将他和沈清清的名字连同户口本上的资料,一同提交了上去。
这会下乡插队,国家是有补贴的。
每个省份的费用还不一样。
沪市这边的规定是,去云省插队的,每人有 />
不过,实际上到手没有这么多,因为要扣除掉路费,以及路上吃饭的支出,这里60元。
落户公社要收取一部分费用,用作知青事务支出,这里10元。
余下的,还要拨付一部分给接收知青的生产队,这其中包括生产农具费,生活用具费,以及青黄不接期补助费,一共90元。
最后每人到手也就只有70元。
两个人就是140元,工作人员将点好的钱装在一个信封里交给了姜姒。
姜姒愉快接过,这些年他们吃姜家的喝姜家的,可没少花钱。
光这点连利息都不够。
所以这钱,她拿的心安理得!
姜姒送她四个大字:洗洗睡吧!
“公安同志,我家的户口簿,购粮本,煤本,粮票,油票都装在一起,那个匣子他们也拿走了。”
“今天已经23号,明天就是发定量粮票的日子,要是没有购粮本,我们家下个月真的要喝西北风了。”
“还有,我妹妹马上要下乡了,知青办那边还需要户口本登记。”
公安同志还以为什么事呢。
其中一位领导模样的男人,当即从口袋里拔出了钢笔,边写边道。
“我给你写个情况说明,明天上午你去公安局的户籍科,找一位姓张的干事,到时候让他先把户口本给你补办出来。”
“粮本和煤本这个也简单,粮管所和煤管所那边都有纸质档案,你下午拿着户口本去补办一下就可以了。”
“公安同志,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
姜姒这话可不是说说,在得知刚才写材料的这位,正是辖区公安局的副局长后,姜姒心里顿时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早,她先去国营商店,买了一面锦旗!
然后一进公安局,她就捧着锦旗满科室的打听。
“你好,我想问一下,李副局的办公室在哪?”
直到将公安局上上下下十几个科室都问了个遍,姜姒这才心满意足的去了李副局的办公室。
最后的结果就是,李副局满脸笑意的收下锦旗,随后领着姜姒亲自把人送到了户籍科。
他和张干事说了什么,姜姒没听到。
不过从她进了户籍科到最后拿到新的户口本,总共没超过一个小时。
当然,姜姒也没错过这个机会。
断亲书和借口她都准备好了,她要借着这个机会将自己的户口给分出来!
哪知道她刚一张口,张干事连问都没问就帮她办了。
看着新鲜出炉的两个户口本,姜姒也顾不上高兴,出了公安局,她就直奔市知青办。
她这个人,吃什么都行,就是不吃亏。
而且还超记仇!
他们一家人算计自己下乡的事,姜姒不仅没忘,还要送他们一份大礼!
“同志你好,我来咨询一下下乡插队的事。”
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一听来活了,立马精神了起来,他就喜欢这种有觉悟的小同志。
“坐吧,叫什么?哪一届的毕业生。”
“67届的,沈清清。”
报出名字的时候,姜姒丝毫不慌。
她和沈清清本就是一个爹生的,即使沈清清的五官再像林月茹,仔细看还是有渣爹的影子在的。
只是,姜姒是偏清冷挂的那种长相。
而沈清清的脸还有身材,都是偏幼态的那种。
哦,差点忘了,她眼尾还有一颗泪痣。
为此,早上出门时,姜姒还特意用墨水点了一颗。
这会,她乖乖巧巧的坐在那,垂着眼睑。
从办事人员的角度来看,恰好能看到那颗泪痣。
不过姜姒想多了,这里的办事人员每天经手的学生,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要是一一核对来人的身份那得累死。
所以他们只关心两件事。
第一:名单上有没有这个人。
第二:有没有带户口本。
工作人员翻了一下名单,确定有沈清清,又看了一眼姜姒递过来的户口本。
行了,这下齐活了!
见姜姒斯斯文文的坐在那,工作人员笑着道。
“想好要去哪里没有?要是没有的话,就去黑省吧。”
“那边地多活少,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空闲的时候,还可以跟着当地人一起去跑跑山。”
“他们那边的供销社都有专门的收购点,平时捡捡山货,日子不比城里差。”
“要是运气好,碰到人参还有灵芝这些,一年可不少挣!”
这个,听上去还真不错。
但姜姒可不是什么烂好人,要不是插队可选地里没有大西北,她说什么也要送沈清清去西北吃土咽沙!
“谢谢你了同志,黑省好是好,可我特别怕冷,我想去南方行不行?”
这有什么行不行的。
工作人员立马道,“我们只是建议,最终还是看你自己,想去南方是吧,苏省,赣省,徽省,云省这几个地儿,你自己看看,喜欢哪个选哪个。”
“同志,我想去云省!”
啊?
工作人员愣住了,心里犹豫着要不要和这个小姑娘说一下实情。
云省这一批分配的地点都在西双市,那里的橡胶农场远离市区,交通不便。
去一趟县城坐拖拉机都要坐五六个小时。
对了,从沪市到西双市下面的农场,这期间要坐四天三夜的火车,两天的汽车,大半天的拖拉机,然后还要步行好几个小时的山路……
而且那边的活也不轻松,听说每天天不亮就要去橡胶林割胶,收集好的胶水还要自己担下山。
这姑娘看着娇滴滴的,也不像是个能吃苦的样子。
要是去了,不得哭死?
“小同志,你要不要再想想?”
“不用了,我已经决定好了!”
姜姒一脸坚定道,“领导说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身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想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想去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发光发热!”
这话一出,工作人员还咋劝?
当即就鼓掌了,“小同志,还是你的思想觉悟高!我这就给你安排!”
姜姒点点头又道,“论觉悟,我和我弟还差远了,我弟说了他要和我一起下乡,路上也好有个照应,就是他是68届的学生,不知道现在能不能报名?”
能,这怎么不能呢!
别看现在68届的分配政策还没有下发,但大体方针早就已经定好了。
这一批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一律都要下乡。
眼下,有人主动报名,工作人员自然不会阻拦。
确定了一下68届学生中有沈清越的名字后,工作人员将他和沈清清的名字连同户口本上的资料,一同提交了上去。
这会下乡插队,国家是有补贴的。
每个省份的费用还不一样。
沪市这边的规定是,去云省插队的,每人有 />
不过,实际上到手没有这么多,因为要扣除掉路费,以及路上吃饭的支出,这里60元。
落户公社要收取一部分费用,用作知青事务支出,这里10元。
余下的,还要拨付一部分给接收知青的生产队,这其中包括生产农具费,生活用具费,以及青黄不接期补助费,一共90元。
最后每人到手也就只有70元。
两个人就是140元,工作人员将点好的钱装在一个信封里交给了姜姒。
姜姒愉快接过,这些年他们吃姜家的喝姜家的,可没少花钱。
光这点连利息都不够。
所以这钱,她拿的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