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请父皇称太子
次日一大早,停留于新丰的皇长子刘荣,便等来了册立诏书,以及带来诏书的宗正、奉常官员。</br>懵逼状态下被‘黄袍加身’——被穿上太子独有的深蓝王袍后,刘荣又如同提线木偶般,被礼官们‘操控’着,完成了一场简易版的告庙仪式。</br>——册立储君太子,本该在太祖刘邦的太祖庙,或者说高皇帝庙,即‘高庙’进行祭祖仪式。</br>且祭祖告庙以立储君,天子必须在场,太后也得尽可能在场。</br>刘荣滞留新丰,祭的是新丰栎阳宫的太庙——太上皇的‘太庙’,而非太祖皇帝的‘太庙’;</br>天子启、窦太后也都不在,只有奉常礼官、宗正吏员指挥着刘荣走流程。</br>这就意味着这场祭祖告庙仪式,其实并不能算作是正式的‘祭祖告庙’仪式。</br>等回了长安,还有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无比宏大庄严的仪式,在等着刘荣。</br>换句话说:新丰这场祭祖,不过是天子启的权宜之计——尽快、就近到随便一座先皇庙,完成祭祖告庙仪式,坐实刘荣储君太子的身份和既定事实!</br>至于之后的正式祭祖,便等朝堂仔细准备一番,再把该叫的宗亲、藩王都叫上,不用急于一时。</br>故而,新丰的祭祖仪式也是颇有些‘迅速’——流程能省则省,能快则快;</br>大概就是刘荣沐浴更衣,走进庙堂跪下身,奉上香火血食;</br>而后,便是奉常礼官诵读祭文,向太上皇汇报一下:陛下呀~</br>——您的三儿子:刘季,的四儿子:刘恒,的长子:刘启,的长子刘荣,得立为太子储君啦~</br>——社稷有后,宗庙有后,特意来跟您老说一声,让您老也高兴高兴~</br>诵读结束,便把承载祭文的布块扔进火盆里一烧,刘荣再磕几个头,就算完事儿了。</br>权宜之计嘛!</br>结束了这颇有些潦草的‘祭祖告庙’仪式,刘荣又被塞进了一辆马车的车厢之内,便径直朝着长安而去。</br>半日之后,车马驶入长安,于未央宫外止步。</br>到这时,刘荣已经能感觉到身份的转变,为自己带来的待遇变化了。</br>——进了长安之后,刘荣的马车,便走上了御道!</br>虽然那条由孝惠皇帝下令修建的御道,太后的车马能走、天子的御辇能走,寻常百姓也能在太后、天子未出行至此的时候在上面行走;</br>但能乘车行走在御道之上的人,截止今日清晨,普天之下只有两人。</br>从今天开始,才有了第三人。</br>待刘荣下了马车,宫门门洞下、宫墙上,平日里那些目不斜视,甚至隐隐有些倨傲的禁卫们,也都下意识挺直了腰杆。</br>虽然没有对刘荣见礼,又或是浮夸的单膝跪地之类,但单就是这幅‘正在被领导视察’的作态,也绝对是放眼天下,不超过三个人能享受到的待遇。</br>在宫门外,由宦者令春陀接替了‘引领者’的角色,刘荣便跟着春陀,沿宫道向宣室殿的方向走去。</br>路过凤凰殿,却见殿门紧闭;</br>路过广明、宣明殿,亦然。</br>倒是绮兰殿,隐约开了一道门缝,不知是谁在门缝后偷窥。</br>待到了宣室殿外,那数百级长阶下的广场,昂起头,却见殿外的瞭远台内,天子启正居高临下的看向自己。</br>隔得太远,刘荣也看不清此刻,皇帝老爹是怎样的神态。</br>只下意识侧过头,看向身旁的春陀……</br>“陛下早有交代:这长阶,殿下得自己走上去。”</br>“没人领着,也没人扶着……”</br>意有所指的一语,只引得刘荣默然点下头。</br>抬起脚,一阶,一阶——刘荣爬的无比庄严。</br>——刘荣当然知道,皇帝老爹这是什么意思。</br>左右不过是想提醒刘荣:这储君之位,是你靠自己一步步爬山来的;</br>日后,你也得靠自己,一步步稳固自己的位置,一步步向朕——向皇位靠近。</br>对于封建君权,刘荣向来怀有敬畏。</br>故而,这几百级长阶,刘荣走的一步一顿,无比庄严。</br>踏上最后一阶,饶是凛冬冷冽,刘荣的额头,也已是蒙上了一层薄汗。</br>原以为皇帝老爹,会从瞭远台外侧的护栏前侧转过身,却发现护栏内,不知何时多出了两只摇椅。</br>天子启也早已在其中一只摇椅上躺下身,优哉游哉的轻晃着摇椅,双眼也微微闭起,手掌在大腿上规律的轻拍着。</br>“坐。”</br>待刘荣走上前,天子启只淡然吐出一字,身形却没有丝毫挪动。</br>仍躺在摇椅上,仍闭着双眼,仍在大腿上规律的拍打着不知名的节奏。</br>老爹有了指令,刘荣自也只得乖乖上前,半边屁股在摇椅外侧落下,双手扶于膝上——愣是在摇椅上,坐出了‘正襟危坐’的架势;</br>眼角稍睁开一道缝,见刘荣如此作态,天子启却是摇头一笑,将身子稍坐起来些,接过春陀递来的茶碗,小口小口嘬了起来。</br>“为了公子的储君太子之位,朕,可是差点血洗长安呐?”</br>“——至少是险些屠尽窦氏满门。”</br>垂眸看着手中茶碗,轻轻吹撒茶面上的药渣,天子启语调随和的道出一语;</br>轻嘬一口茶汤,将茶碗捧回腹前,又悠悠发出一声长叹。</br>“总算是遂了愿,做了我汉家的太子储君~”</br>“就没什么想说的?”</br>嘴上说着,天子启也不忘斜眼撇刘荣一眼,旋即便再度眺望向正前方。</br>瞭远台外,近处是未央宫内的殿室、楼阙,以及将宫内宫外分割开的宫墙、宫门;</br>宫墙之外,是不见几道人影的街道、为冰雪所覆盖的民居,以及追逐于街头巷尾的孩童、鸡鸭。</br>天空中艳阳高照,总算是为这凛冬,带来了些许温暖;</br>但刘荣此刻,却并没有感觉到照在身上的阳光,为自己带来了丝毫暖意。</br>——宣室正殿,宛若耸立云端,俯瞰着整座长安城。</br>坐在宣室正殿外侧的瞭远台,感受着冷冽的寒风,刘荣,只觉高处不胜寒……</br>“父皇要立太子储君,主要还是为了绝梁王叔的念头。”</br>沉默了许久,刘荣才终于开口,道出了自己近几个月以来,在未央宫内所说的第一句话。</br>同时,也是成为太子储君之后,对天子启所说的第一句话。</br>便见天子启闻言,目光仍撒向瞭远台外的远方,只轻轻一翘嘴角。</br>手中茶碗被送到嘴边,下意识吹吹,又再小嘬一口。</br>“还有呢?”</br>听不出悲喜的一问,却惹得刘荣满是别扭的调整起身形,终还是不再挣扎,索性从躺椅上起了身。</br>走到天子启侧后方一步的位置,双手环抱于腹前,稍弯着腰,语调平稳道:“立了储君太子——尤其还是循惯例、遵祖制立了长,让梁王叔绝了储君太弟的念头,父皇针对吴楚之乱的谋算,才能算是彻底收尾。”</br>“之后,才是考察儿这个太子储君,究竟能否承担起宗庙、社稷之重。”</br>“——若儿能,便当真以儿为储;”</br>“若儿不能,则等梁王叔彻底绝了念头,再也不想,更再也不可能成为储君太弟,父皇亦可易储另立。”</br>···</br>“废了儿的储位,父皇仅剩的选择,是小十。”</br>“所以从今天开始,小十的性命安危,便落在了儿的头上。”</br>“一旦小十有个三长两短,父皇根本不需要寻找任何证据——闭着眼睛,治儿一个‘残害兄弟手足’的罪,便大抵不会出错。”</br>“自然,在考察儿能否承宗庙、社稷之重的同时,父皇也会顺带培养小十,以备不测……”</br>分明是每一句都不该明说的话,刘荣却一股脑尽数道出,天子启也不由得一阵摇头失笑。</br>仍眺望向前方,手指却伸向刘荣连连虚点,天子启才终是双手撑着摇椅扶手,彻底坐起了身。</br>将后腰从椅背上抬起,将右手手肘撑在摇椅扶手上,右手虚握成拳撑起下巴;</br>侧身看向刘荣,似笑非笑的眯起眼角:“为何就这般笃定?”</br>“——朕为何就不能是真的想要立皇长子,做我汉家的储君太子?”</br>“要知道废太子,可是会让朝野震荡,乃至宗庙、社稷不稳的啊……”</br>“此番,为了立公子为储君,朕更是冒着两宫不合,甚至是东宫震荡的风险。”</br>···</br>“冒了这么大的风险,却只是以‘立皇长子为储君’为权宜之计,为的,只是绝梁王不轨之念;”</br>“与此同时,又打着‘实在不行就易储另立’的打算?”</br>“朕,为何要这么做呢?”</br>虽是在‘问’,但天子启语调中的玩味和戏谑,却分明是在说:你怎么知道的?</br>你怎么知道我是这么想的?</br>83中文网最新地址</br>刘荣回答的很干脆:“换做是儿,儿便会这么做。”</br>“——梁王叔觊觎神圣,说是‘心怀不轨’,也没人能挑出错来。”</br>“而梁王叔与父皇情同手足,又有皇祖母在东宫盯着,父皇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立储。”</br>“在这个前提下,皇长子合不合格,对父皇而言并不重要。”</br>“哪怕不合格——甚至哪怕身有残缺,父皇都必须册立皇长子,以此告诉梁王叔:父死子继、立嫡立长,是不可更改的祖制!”</br>···</br>“等梁王叔这档子事儿过了,父皇再酌情应对:是授皇长子以帝王之道,还是易储另立——对父皇而言,都并非什么难事。”</br>“毕竟父皇方才也说了:为了册立儿为储君,父皇,可是险些血洗长安。”</br>“——为了立储,父皇尚且险些血洗长安,乃至屠尽当朝皇太后满门、肃清窦氏党羽;”</br>“日后为了易储,再屠一门栗氏外戚,肃清太子党羽,为小十扫除障碍——对父皇而言,也不过是便宜之内罢……”</br>神情淡然,语调平和的一番话,惹得天子启又是一阵含笑摇头。</br>又悠然呼出一口气,方面带轻松道:“公子,比朕聪明许多~”</br>“——至少,比当年的‘太子启’聪明许多……”</br>···</br>“想当年,先帝也会时不时,以朝政、社稷之事考校于朕;”</br>“考校十回,朕却只能答对三两回——还大都是误打误撞蒙对的。”</br>“答错了,先帝动辄斥责、喝骂,说朕德不配位,还不如早日把储位让出来,免得让先帝在天下人面前蒙羞。”</br>“——便是答对了,先帝也会追问一句:此话怎讲?”</br>“朕答不上来,免不得又是被斥骂一通……”</br>似是自嘲,又莫名带着些追忆的一番话道出口,天子启只含笑望向远方,沉默了许久。</br>久到刘荣都有些站不住,轻轻将衣襟紧了紧,天子启才深吸一口气,从思绪中回过神来。</br>抬起小臂,对身后的宦者令春陀轻轻摆手,便再度招呼刘荣在身旁的的摇椅上坐下身。</br>待刘荣乖乖坐下,又被春陀取来的薄被盖住下半身,天子启才披着另一张薄被,侧身正对向刘荣。</br>面上神情虽仍是云淡风轻,但语句中,却莫名带上了一股肃然。</br>“朕,不知道合格的太子储君,应该是什么样的。”</br>“——朕亲眼见过的唯一一个太子储君,是朕自己。”</br>“先帝说,朕这个太子并不合格;”</br>“但朕却做了二十一年太子,最终又做了天子。”</br>“这天子,朕自认为做的不错。”</br>“所以,朕唯一能确定的是:朕这样的太子储君,是合格的——至少是勉强合格的。”</br>莫名严肃的道出一语,天子启面色不由再一正,朝刘荣微一昂头。</br>“公子这样的太子储君,对宗庙、社稷而言究竟是福是祸,朕不清楚。”</br>“——一个思绪活泛,机智过人,又友爱手足、恭顺母亲的太子,朕不知道这样的储君,日后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天子。”</br>“所以,公子方才的话,对,也不对。”</br>···</br>“立皇长子为太子储君,确实是朕出于‘绝梁王之念’的目的所为。”</br>“但考察公子是否合格,朕却并没有具体的标准。”</br>“——无论是公子还是小十,朕都无法确定孰是孰非、孰优孰劣。”</br>“朕能遵照的,只有自己的判断。”</br>许是和刘荣摊了牌,又或许是一桩心事落了地,让天子启肩上的胆子轻了不少;</br>说起这番话,天子启侃侃而谈,眉宇虽还算严肃,却也无时不刻带着轻松。</br>刘荣听的很认真。</br>天子启,却说的更认真。</br>“在朕看来,公子的优势、劣势,都很明显。”</br>“年壮即冠,为朕诸子之长,手腕老练,天资卓绝——这都是优势。”</br>“母栗姬,则是劣势。”</br>“——甚至可以说,是公子唯一的劣势。”</br>···</br>“朕的母亲,还算是个不错——至少是个不太差的太后,尚且能逼得朕为了册立太子储君,粗暴的将北军开入长安。”</br>“只差那么一点,朕便险些要成为一个暴君,甚至险些蒙上一个‘囚母’的骂名。”</br>“朕的母亲尚且如此,朕实在想象不到公子的母亲,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太后;”</br>“又会为我汉家,带来怎样的动荡和灾难。”</br>“——如果公子年幼丧母,甚至没有母亲、母族作为助力,朕都可能不会考虑小十,只全心培养公子。”</br>“但公子的母亲,实在是让朕很难对公子放心。”</br>对于天子启如此坦诚的说出‘你不错,但你妈忒不靠谱’,刘荣惊诧之余,却也莫名感到一阵心安。</br>别说是汉家的帝王——便是后世的老师,也是一样的道理:愿意说你,说明你还有救;</br>愿意批评伱,说明你还有希望去改正。</br>更何况这些话,是天子启前脚刚为刘荣‘抢’来了储君太子之位,后脚便说出口的。</br>这其中,有几分提点、几分敲打,刘荣,自也了然于胸。</br>“小十对朕而言,也是万不得已之下的权宜之计。”</br>“除非公子实在不争气,让朕实在无法放心,从而不得不狠心废储另立;”</br>“否则,朕便不会将我汉家的未来,寄于小十身上。”</br>正思虑间,天子启笃定的话语再度传入耳中,惹得刘荣再度侧过头。</br>便见天子启道出此语,又沉沉一点头,面上严肃之色,也随之带上了些许惆怅。</br>“朕,已经老了……”</br>“小十,却太过年幼。”</br>“若果真立了小十,那我汉家日后,必定难逃主少国疑,君权旁落。”</br>“——朕在,东宫即便偶有不稳,也翻不出什么大浪。”</br>“但待朕去见了先帝,留一个年不及冠的小十,坐我汉家的宗庙、社稷,那无论小十日后天资、手腕如何,都绝不可能压得住东宫太后。”</br>“若朕走的急了些,小十要面对的,甚至可能不止一个太后——而是会再多出个太皇太后!”</br>“这对一个年不及冠的‘儿皇帝’而言,几乎不亚于让一个还没断奶的婴孩,同一头猛虎搏斗……”</br>言罢,天子启便莫名呆坐在了原地,似是为自己刚说出的这番话,而感到些许愕然。</br>——刘荣很好,可惜有个叫‘栗姬’的母亲;</br>而除刘荣外,唯一可供天子启选择的后备人选,是年仅三岁的皇十子刘彘……</br>“朕很希望公子,能撑到朕合眼的那一天。”</br>“——很希望朕宫车晏驾时,我汉家的储君太子,是今日册立的皇长子荣,而非日后易储另立的皇十子彘。”</br>冷不丁到处一语,天子启已是皱起了眉头,望向瞭远台外,神情说不清的凝重。</br>“但希望归希望,对朕而言最重要的,仍旧是宗庙、社稷的未来。”</br>“如果公子无法证明自己,能压制自己的母亲——能保证自己的母亲,不会在日后颠覆我汉家的宗庙、社稷……”</br>“那朕,即便再怎般不愿,也只能咬牙硬撑几年,好让小十再年壮些、再年长些。”</br>“至于公子,既是做过太子、坐过储君之外,待日后小十得立,便也就断没有苟活的可能。”</br>“这些,公子都明白?”</br>言罢,天子启便满带着郑重,望向身侧,已经穿上太子冠服的刘荣。</br>却见刘荣闻言,只深吸一口气,旋即带着自信的淡笑,对天子启一拱手。</br>“父皇方才,唤儿什么?”</br>“——嗯?”</br>“——公子?”</br>“请父皇,称太子……”</br>···</br>“儿臣,已得东宫太后册封,亦已于新丰太庙祭祖。”</br>“请父皇,称太子…………”</br>83中文网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