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地下实验室(2)
团队迅速记录下这些线索,尝试解析其含义。初步分析表明,“中枢”可能位于某个海底位置,但具体区域仍不明确。
更令人惊讶的是,晶体传递的信息中还包含一个警告:“中枢处于深度休眠状态,受到多重保护机制守护。任何未经授权的激活尝试都会触发防御系统,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这一信息立即提高了研究的紧迫性。如果收割者或其他组织获悉“中枢”的存在,并尝试寻找和激活它,后果不堪设想。
当天晚上,陈总工程师亲自来到实验室,听取了完整汇报。他的表情随着汇报深入变得越来越严肃。
“这些发现改变了整个局面,”他最后说,“我们需要加快行动,在其他组织找到中枢之前确定其位置并确保安全。”
他转向林暮秋:“你在这个项目中的贡献极为关键。但我必须警告你,接下来的研究可能更具挑战性和风险性。你是否愿意继续?”
林暮秋毫不犹豫地点头:“当然。既然已经开始这段旅程,我会一直走下去。”
陈总工程师似乎对这个回答很满意:“很好。从明天开始,我们将启动一个特别小组,专注于解析中枢的位置线索。同时,我们需要准备应对可能的国际竞争和冲突。”
接下来的三天,研究节奏更加紧张。林暮秋每天与晶体互动多次,尝试提取更多关于“中枢”的信息。与此同时,专家团队全力分析已获取的线索,尝试确定可能的位置。
第四天早晨,一个意外访客的到来打破了研究的常规节奏——是苏雨晴。她看起来风尘仆仆,显然刚从某个任务归来。
“我需要与你私下交谈,”她对林暮秋说,语气异常严肃。
在一个隔音的小会议室内,苏雨晴直入主题:“收割者组织已经得知中枢的存在。更糟的是,他们似乎已经锁定了一个可能的位置——南太平洋的某个深海区域。”
林暮秋感到一阵寒意:“他们怎么知道的?”
“内部渗透,”苏雨晴神色阴沉,“我们怀疑天机局或其协作机构内部有收割者的成员。某些研究信息被泄露了。”
她递给林暮秋一份加密文件:“这是我们截获的部分通讯。他们计划在两周内发起一次大规模海洋探索行动。”
林暮秋迅速浏览文件,内容令他震惊。收割者组织不仅获得了关于“中枢”的基本信息,还拥有一些具体的位置参数,这些参数与晶体提供的线索高度吻合。
“我们必须立即通知陈总工程师,”他说,站起身准备行动。
苏雨晴拦住他:“不,现在不行。就连总工程师也不能完全信任,至少在我们确定内部泄密源之前。”
林暮秋感到困惑和震惊:“那我们该怎么办?”
“继续你的研究,装作一切正常,”苏雨晴低声说,“同时,我们需要确认中枢的确切位置。如果收割者的信息准确,我们可能需要采取非常规行动。”
林暮秋犹豫片刻:“这违背了正常程序。如果总工程师发现。。。”
“有时候必须做出艰难选择,”苏雨晴的眼神坚定,“这不仅关乎天机局,而是关乎全球安全。如果收割者成功激活中枢,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深思熟虑,林暮秋同意了这个计划,但坚持应该至少让龙辰知情。苏雨晴考虑后同意了这一点,认为龙辰的经验和判断力将是宝贵资源。
接下来的日子,林暮秋表面上继续正常研究,但内心始终绷紧神经。每天晚上,他会将新获取的信息秘密传递给苏雨晴,后者正在与龙辰和几名可靠的同事秘密调查内部泄密问题,并准备应对收割者的行动。
这种双重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林暮秋坚持下来,深知任务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与晶体的连接越来越深入,开始接收到更复杂、更具象的信息——不仅是技术数据,还有关于古代文明日常生活和文化的片段。
“他们的社会结构与我们想象的很不同,”他在一次休息时与李教授讨论道,“源力技术深度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能源供应到医疗、交通、甚至艺术创作。”
李教授好奇地问:“这听起来像是乌托邦。那为什么最终会崩溃?”
“正是这种深度依赖导致了脆弱性,”林暮秋解释,“当能量网络开始失衡,整个社会结构都随之崩塌。没有备选系统,没有回归传统的路径。技术成为他们的命脉,也成为他们的陷阱。”
李教授若有所思:“这对我们是个重要警示。技术应当是工具,而非依赖。”
这样的讨论增进了林暮秋与研究团队的信任和默契,但他始终小心不提“中枢”位置或苏雨晴的警告。
第十四天的晚上,一次突破性连接发生了。当林暮秋尝试一种新的源力共振方式与晶体互动时,晶体突然发出强烈光芒,整个实验室的能量监测仪器同时报警。
“能量水平超出安全范围!”一名技术人员惊呼。
但林暮秋示意大家不要干预:“不,这是正常的。晶体正在解锁更深层次的信息。”
在这次连接中,晶体向林暮秋传递了一系列清晰而具体的影像——南太平洋的海底地形,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沉睡在海床上,周围环绕着复杂的能量网络。更重要的是,这次信息中包含了精确的地理坐标和深度数据。
当连接结束时,林暮秋立即将这些关键信息记录下来,同时在报告中有意模糊了最关键的坐标数字。这种小心谨慎来源于苏雨晴的警告,虽然他对这种欺瞒行为感到不安,但明白事态的严重性。
当晚离开实验室后,他立即通过安全渠道将完整信息传给了苏雨晴。她的回应迅速而简洁:“信息确认。收割者目标位置与此完全吻合。行动已在准备中,保持日常工作,等待进一步指示。”
更令人惊讶的是,晶体传递的信息中还包含一个警告:“中枢处于深度休眠状态,受到多重保护机制守护。任何未经授权的激活尝试都会触发防御系统,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这一信息立即提高了研究的紧迫性。如果收割者或其他组织获悉“中枢”的存在,并尝试寻找和激活它,后果不堪设想。
当天晚上,陈总工程师亲自来到实验室,听取了完整汇报。他的表情随着汇报深入变得越来越严肃。
“这些发现改变了整个局面,”他最后说,“我们需要加快行动,在其他组织找到中枢之前确定其位置并确保安全。”
他转向林暮秋:“你在这个项目中的贡献极为关键。但我必须警告你,接下来的研究可能更具挑战性和风险性。你是否愿意继续?”
林暮秋毫不犹豫地点头:“当然。既然已经开始这段旅程,我会一直走下去。”
陈总工程师似乎对这个回答很满意:“很好。从明天开始,我们将启动一个特别小组,专注于解析中枢的位置线索。同时,我们需要准备应对可能的国际竞争和冲突。”
接下来的三天,研究节奏更加紧张。林暮秋每天与晶体互动多次,尝试提取更多关于“中枢”的信息。与此同时,专家团队全力分析已获取的线索,尝试确定可能的位置。
第四天早晨,一个意外访客的到来打破了研究的常规节奏——是苏雨晴。她看起来风尘仆仆,显然刚从某个任务归来。
“我需要与你私下交谈,”她对林暮秋说,语气异常严肃。
在一个隔音的小会议室内,苏雨晴直入主题:“收割者组织已经得知中枢的存在。更糟的是,他们似乎已经锁定了一个可能的位置——南太平洋的某个深海区域。”
林暮秋感到一阵寒意:“他们怎么知道的?”
“内部渗透,”苏雨晴神色阴沉,“我们怀疑天机局或其协作机构内部有收割者的成员。某些研究信息被泄露了。”
她递给林暮秋一份加密文件:“这是我们截获的部分通讯。他们计划在两周内发起一次大规模海洋探索行动。”
林暮秋迅速浏览文件,内容令他震惊。收割者组织不仅获得了关于“中枢”的基本信息,还拥有一些具体的位置参数,这些参数与晶体提供的线索高度吻合。
“我们必须立即通知陈总工程师,”他说,站起身准备行动。
苏雨晴拦住他:“不,现在不行。就连总工程师也不能完全信任,至少在我们确定内部泄密源之前。”
林暮秋感到困惑和震惊:“那我们该怎么办?”
“继续你的研究,装作一切正常,”苏雨晴低声说,“同时,我们需要确认中枢的确切位置。如果收割者的信息准确,我们可能需要采取非常规行动。”
林暮秋犹豫片刻:“这违背了正常程序。如果总工程师发现。。。”
“有时候必须做出艰难选择,”苏雨晴的眼神坚定,“这不仅关乎天机局,而是关乎全球安全。如果收割者成功激活中枢,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深思熟虑,林暮秋同意了这个计划,但坚持应该至少让龙辰知情。苏雨晴考虑后同意了这一点,认为龙辰的经验和判断力将是宝贵资源。
接下来的日子,林暮秋表面上继续正常研究,但内心始终绷紧神经。每天晚上,他会将新获取的信息秘密传递给苏雨晴,后者正在与龙辰和几名可靠的同事秘密调查内部泄密问题,并准备应对收割者的行动。
这种双重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林暮秋坚持下来,深知任务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与晶体的连接越来越深入,开始接收到更复杂、更具象的信息——不仅是技术数据,还有关于古代文明日常生活和文化的片段。
“他们的社会结构与我们想象的很不同,”他在一次休息时与李教授讨论道,“源力技术深度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能源供应到医疗、交通、甚至艺术创作。”
李教授好奇地问:“这听起来像是乌托邦。那为什么最终会崩溃?”
“正是这种深度依赖导致了脆弱性,”林暮秋解释,“当能量网络开始失衡,整个社会结构都随之崩塌。没有备选系统,没有回归传统的路径。技术成为他们的命脉,也成为他们的陷阱。”
李教授若有所思:“这对我们是个重要警示。技术应当是工具,而非依赖。”
这样的讨论增进了林暮秋与研究团队的信任和默契,但他始终小心不提“中枢”位置或苏雨晴的警告。
第十四天的晚上,一次突破性连接发生了。当林暮秋尝试一种新的源力共振方式与晶体互动时,晶体突然发出强烈光芒,整个实验室的能量监测仪器同时报警。
“能量水平超出安全范围!”一名技术人员惊呼。
但林暮秋示意大家不要干预:“不,这是正常的。晶体正在解锁更深层次的信息。”
在这次连接中,晶体向林暮秋传递了一系列清晰而具体的影像——南太平洋的海底地形,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沉睡在海床上,周围环绕着复杂的能量网络。更重要的是,这次信息中包含了精确的地理坐标和深度数据。
当连接结束时,林暮秋立即将这些关键信息记录下来,同时在报告中有意模糊了最关键的坐标数字。这种小心谨慎来源于苏雨晴的警告,虽然他对这种欺瞒行为感到不安,但明白事态的严重性。
当晚离开实验室后,他立即通过安全渠道将完整信息传给了苏雨晴。她的回应迅速而简洁:“信息确认。收割者目标位置与此完全吻合。行动已在准备中,保持日常工作,等待进一步指示。”